曾几何时,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产品带来的农业产量革命,为农资产品在农业中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化肥、农药、农膜在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带来的土壤污染等负面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并开始威胁食品的安全。据了解,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可造成土壤板结,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导致土壤酸化;大量施用农膜,农膜的残留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长期无节制地施用农药会造成有毒成分在土壤的富集,并最终转移到农产品中。增产与防污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其实,这二者并不相悖。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施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这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而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农业生产主体及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民是土地的耕种者,也是主要的农业生产主体。因此,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调动其治理土壤污染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切实承担起保护土壤环境的社会责任。首先,要倡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增施有机肥,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有效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同时要教授农民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和施用范围,采取生物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避免剧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其次,要引导农民改变耕作模式,促进土壤环境条件变化,排解某些污染物的危害。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可种植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或采取换土、深翻等手段,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并在污染土壤上种植非食用作物,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最后,要帮助农民构建土壤种养结合的促进机制,改变过去“种而不养”或“厚种薄养”的不科学耕作方式,实行承包田和流转农地土壤体检制度,还可以建立土壤养护补助制度,把施用农家肥、有机肥纳入补助范围,鼓励农户多积农家肥、多施农家肥,确保土壤健康。
此外,还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通过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和产品无害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