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2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优势助推外贸发展


 

传统比较优势下降

    12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前11个月的外贸数据,数据显示,我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按美元计价增长了3.4%。无论采取哪种计价方式,离年初制定的7.5%外贸增长目标仍相距甚远。更令人担忧的是,贸易不平衡正在加剧,今年前11个月,贸易顺差已达到3325亿美元,远超过去任何一年。而且,这个数据产生于传统上中国出口强势的圣诞季。这不仅预示中国难以实现全年外贸增速7.5%的目标,第四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长或也难以实现7.5%的增长。

    似乎早已认清严峻形势,近期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进出口与国际收支的表述发生了微妙变化。

    会议指出,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认为,这样的表述,已经从前几个月的更为重视进出口、对外投资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转为更加重视出口。再提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了目前整体出口困难的局面。

贸易发展方式亟需转变

    “我国出口低成本的传统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在缓慢的复苏中,另一方面,我国自身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我国要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如何转变呢?”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分析指出,要找新优势,原来拼价格的传统办法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这种传统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将来更多地是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实施品牌战略、搭建服务网络等。从宏观角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基本确定了4个区域发展战略,即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并将通过推广和复制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来多方位打造中国对外贸易新优势。

    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加快制定完善负面清单,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3个自由贸易园区,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业界认为,自贸区紧急扩容意在驰援外贸“马车”。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制造业,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要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培育竞争新优势

    白明指出:“要满足培育外贸新优势的要求,中国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向国外渗透。此外,要扩大‘走出去’的范围,中国不仅要做到商品输出,还要资本输出,为商品输出打好前战,要做到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轮子一起转。在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指日可待的情况下,要更注重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联动,完善整体布局。在引进外资上,也不能靠拼规模了,要高水平引进外资,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高的起点。今后要引进高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尤其是与高端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

    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要趋利避害、顺势而为,防范各类风险。

    白明认为,在当前国际市场不稳定、人民币升值压力犹存、外部竞争压力加大等背景下,以往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日子将很难再现。不过,前段时间对外贸易滑坡的局面也将得到扭转。目前来看,外贸在今年很难扮演“稳增长”的主力军,但也不会充当“拖后腿”的角色。广阔的区域空间和庞大的生产链条积累是我国出口竞争力仍旧存在的根本保障。明年“稳外贸”的压力也不小,但上海自贸区推广复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不断强化,对明年外贸发展的信心也会增强,外贸适度稳定增长将会成为“新常态”。

(静 安)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