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存保制度掀“微澜” 利率市场化才是“严峻考验”

□ 本报记者 臧洪菊

 

    尽管之前对存保制度几近“谈虎色变”,但“征求意见稿”问世后,在业内掀起的也仅是一阵“微澜”,紧随其后的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才是让中小银行倍加忧心的严峻考验。

    历经20年酝酿期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破冰”,成为近期业界高度关注的焦点。

    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和央行网站发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则意在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将给中小银行带来怎样的影响?

    调查中《农村金融》周刊记者发现,尽管之前对存保制度几近“谈虎色变”,但“征求意见稿”问世后,在业内掀起的也仅是一阵“微澜”,紧随其后的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才是让中小银行倍加忧心的严峻考验。

    存保“微澜”

    对众多的中小银行而言,如何在竞争实力有限又失却国家“隐形保护伞”的情势下,继续沉着应对市场化洪流、博取大众公信力,已成为赤裸裸的生存挑战。

    “当时主要关注的是存保费率有多高、储户存款搬家的可能性有多大。”湖北竹山农商行办公室主任胡奎说。

    他告诉记者,11月30日,当看到微信朋友圈里近乎刷屏一样被分享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他跟大多同行一样,急切地在“征求意见稿”中找寻着答案。

    有中小银行从业者告诉记者,在存保制度长达20年的酝酿期里,中小金融机构对该制度的紧张程度几近“谈虎色变”。毕竟,该制度的出台,也意味着国家向公众郑重地宣告了“如果经营不善,银行也可以破产、可以退出市场”的残酷现实。对众多的中小银行而言,如何在竞争实力有限又失却国家“隐形保护伞”的情势下,继续沉着应对市场化洪流、博取大众公信力,已成为赤裸裸的生存挑战。

    然而,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征求意见稿”似乎并没有料想中的那般让中小银行不安。“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中小银行这片本就不算平静的池水,仅是泛起“微澜”。

    以业内普遍关注的“储户存款搬家”问题为例。

    “我们要求各支行每天向总部反馈资金流动情况,目前还没发现异常。”在云南省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总部就职的小朱说。

    她告诉记者,自“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该行便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积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着手对存款保险条例相关内容的宣传,一是密切关注辖内的资金流动情况。

    而近十天的“密切关注”反馈信息显示,“银行内部很紧张,但外部的动静并不大。”

    对于这种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征求意见稿”设定的50万元赔偿上限覆盖了我国99.6%的人群,而中小银行所吸收的大多是普通居民存款,所以鲜有储户“分篮子装鸡蛋”的现象。而对于像小朱所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因为该类金融机构扎根“三农”市场,其地方网点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存贷款规模最大等一系列优势,更有助于其赢得公众信任。

    对于之前业内普遍担心的“存保费率导致中小银行成本负担加重”的问题,“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后,业界观点也不再一致。

    “保费的确是增加了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却不至于构成成本压力。”江苏某农村商业银行一支行行长认为。

    他告诉记者,对于有媒体计算得出的“银行将每年支出近5000亿元保费”的数字,代表的是一个总量,如果分散到存保条例所涵盖的全国各个银行,额度便不再“惊人”。

    “不过,对于经营不善的同行,比如说系统内的高风险社,的确会带来成本压力。”竹山农商行办公室主任胡奎说。

    利率市场化才是“大考”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为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推开做好前期准备条件和政策铺垫。待该制度建立之后,脚步渐行渐近乃至提速的完全利率市场化,才是中小银行不容乐观的严峻考验。

    “存款保险制度并不可怕,利率市场化才是真正考验。”对于“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业内相对淡定的反应,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把事态的焦点,锁定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

    究其原因,该分析人士认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为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推开做好前期准备条件和政策铺垫。待该制度建立之后,脚步渐行渐近乃至提速的完全利率市场化,才是中小银行不容乐观的严峻考验。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的严峻考验,中小银行已然领教一二。

    以央行近期的一次意外降息为例。

    11月末,央行突然宣布:自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随着央行发出的降息号角,工农中建等国有大银行的存款利率应声而降,但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的利率,却是要么保持不变,要么不降反升。记者调查显示,近乎86%的农金机构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

    “利率市场化加大了我们的经营压力,尤其考验我们的定价能力。”南方一农商银行支行行长认为。

    按照该支行行长的解释,为防止存款搬家,该行跟其他系统内的同行一样,采取了提升存款利率的应对策略。但其中压力在于,如果存款利率定价不够高,则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如果存款利率定价偏高,又会缩窄银行的息差收入空间。此外,“在资金成本提高后,如果贷款发放不到位,银行还是要面临倒闭的危险。”

    “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了。”上述支行行长感慨道。

    但即便如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大额储户,尤其是存款超过50万元的有理财意识的储户,还是青睐于把钱放在工农中建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理由在于“相对中小银行,大银行盘子大、资本充足,理财等业务种类偏多,倒闭的风险也更小。”

    如何“接招”?

    在业内外各种支招声音中,做好声誉风险防范,是一大指向。业务结构与金融服务内容上发力,也是“接招”办法之一。

    似乎,透过存保条例的“征求意见稿”,敏感的业内人可以从中预见的,有存保制度推行后的大小银行平等竞争画面;也有利率市场化浪潮裹挟下,部分中小银行历经生死存亡的镜头。

    严峻形势下,中小银行该如何“接招”?

    在业内外各种支招声音中,做好声誉风险防范,是一大指向。

    “做好银行声誉风险维护,是当务之急。”就已经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吉林舒兰农商银行董事长石义认为。

    石义指出,“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也意味着银行业金融机构享受国家隐形担保的历史即将结束,银行也将同企业一样,可以有生有死。这种情况下,一些不知情客户就可能对中小银行持怀疑态度,出现青睐大银行、转投大银行怀抱的现象。

    “我们中小银行应该加大对自身品牌的宣传力度,让客户群体相信我们这些中小银行的价值产出能力。”石义强调说。

    在众多支招的声音当中,在业务结构与金融服务内容上发力,也是“接招”办法之一。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就建议,“中小银行应逐步实现业务结构的综合化。”

    他认为,中小银行应该更多地发展财富管理、交易金融、投资等非信贷业务。同时,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大幅度提高真实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

    对此,一中小银行工作人员较为认同,“毕竟,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有利于提高客户黏度,尤其是那些存款超过50万元的大客户。”

    “此外,在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如何调整市场经营策略和自身管理能力、增强存贷款定价能力,也是中小银行应对时局的当务之急。”一业内评论人士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