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安徽蚌埠细雨连绵,而中国合作经济教育高层论坛的会场气氛却很热烈。来自合作经济领域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会及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齐聚安徽财经大学,共同分析探讨合作经济教育的形势、任务,展望、谋划合作经济教育的未来。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王如珍在论坛上指出,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发展很不平衡,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管理不规范,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人才。随着我国城乡尤其是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我们需要培养不同层次、门类和知识结构的人才。
“合作社教育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历史使命和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加强合作经济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是中国合作经济教育高层论坛上与会者的共识。
这是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论坛,说现状,话使命,谈未来,翻开了合作经济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崭新一页。
在这里,与会者们讨论交流了合作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合作经济的研究生教育、合作社教育工作面临的历史使命与发展机遇、合作社理念的教育和推广、宣教联动服务合作经济事业发展以及合作社教育实践经验。碰撞出火花,交流出思想。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建华认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合作经济教育也需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合作社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支撑,合作社教育要让农民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意识。
农业部原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缪建平分享了在北京市密云县调研中的一手资料,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合作社的发展,关键是“人”。密云县相关政府部门恰恰认识到了这一点,创新政府职能,设立专门机构和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树体系、建基地、强合作,人才措施到位,该县合作社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合作经济教育迫切需要一个整合资源、交流经验、谋求互利共赢的平台。”缪建平的发言赢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合作社发展的历史是合作社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合作经济的研究生教育应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在谈及合作经济研究生教育时表示。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副主任程庆新认为,合作经济教育工作需要立足合作社理念和教育推广这一基本点,通过学校专业教育造就合作社企业家队伍,通过合作社培训造就合作社工作者队伍。
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分析了媒体和高校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宣传和教育要形成全面、深入的联动机制,共同服务合作经济的发展。
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与会者则从自身合作社教育的实践出发,提出要早日建成我国合作社教学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基地、实践指导基地和合作交流基地,为合作社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论坛持续一天的时间,与会者积极研讨,既交流经验,也表达困惑。
论坛结束后,与会者还建立了微信讨论群,一位参会者表示,论坛虽然结束了,但关于合作经济教育的交流讨论却没有结束,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交流思想、碰撞火花,为中国合作经济教育一同献计献策。
推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关键是要有合格的合作经济人才。以合适的模式加快合作经济人才的培养步伐,全面提高合作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有利于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话题。
合作经济教育,使命与机遇,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