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金融的误区(七)

□ 肖可砾

 

    外汇管理的误区

    外汇的市场价格是汇率,它的本质是国际间的价值比较。这种价值比较,在开放的贸易投资条件下,是国际间贸易品(商品和服务)和投资品的购买力比较所决定的。所以说,购买力比较是汇率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国际间比较利率的实现,才有了国际货币的投资价值和储备价值。

    中国的外汇管理政策的误区在于:第一,在外汇管理制度中,人为隔离了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价值联系,重创汇而轻用汇、重政治效用而轻经济效用。也就是说,只注重外汇稳定本国汇率的作用,而忽视了外汇作为国际资源配置手段的作用(如国际投资、国际结算等)。当“官方汇率+出口退税”成为了出口的决策依据,用汇的成本得到补偿,这使汇率不能反映其作为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实际比较价值。国家管理外汇,外汇作为合理配置国际资源的作用却没有体现,而仅仅是满足国内宏观管理的需要。这样就使汇率的作用扭曲了,也出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现象,使中国与国际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扭曲了。况且在外汇的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如未考虑日益增长的劳动保障成本)、资源成本严重低估、环境代价基本不顾。这种扭曲的要素价格下形成的不可比较的国际贸易价值将使中国经济付出长期惨重的教训。

    第二,各级政府三十多年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的政策,不切实际地鼓励创汇行为。例如,高额的出口退税(最高达17%)、出口加工业的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优惠、默许加工企业以极其简陋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员工保障从事加工贸易。当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出口导向战略需要调整时,几十年出口贸易政策所形成的复杂的利益关系,形成刚性,无法调整。不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依靠退税等政策实现自身生产循环的假出口集团(在海外设立关联进口企业,制造高进口报价,挣取巨额税补,再将产品廉价输进中国),而且使财税、进出口管理、海关、地方政府等都成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受益者(除了虚化了纳税人)。形成事实上的共谋机制,导致国有财富和纳税人利益的重大流失。企业创汇,国家购汇,储而不用。当购汇成为国家向国内经济投放人民币的主要渠道,导致人民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的压力。这种压力相当部分靠资产升值(如房地产增值)或增加金融交易品来消化,相当部分靠吸收银行准备金以减轻市场购买力而对冲。

    第三,巨额的外汇储备成为包袱,不仅来源于国内资源、劳动的巨大成本,也成为中国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巨大发动机。同时外汇调剂一国资源秉赋、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基本丧失。大量的他国主权货币集中于中国后,其货币属性发生根本变化。原来作为大量经济主体用以在两个市场上选择的交易媒介、投资媒介和价值储藏媒介的全能货币,就成了国家价值储藏媒介的单一功能货币。作为闲置资产,失去货币作为流动性的应有活力,基本退出流通,以适应主权国家的信用调节的工具,被动接受其使用范围,自由的货币就变成不自由的价值符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