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谁也无法强迫我接受我不愿接受的提议、东西;我也不会“强人所难”,逼迫、威胁他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也许这就是“不强人所难,不为人所强”的“君子之道”吧?
大多数时候,人们习惯于对不熟悉的人说不;另外一些时候,人们习惯于对很熟悉的人不好意思说不。所以说,拒绝是一门艺术,而被拒绝则是一门悲剧的艺术。
在市场化的今天,拒绝也被物质化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为了某一个带有物质色彩的目的才向特定对象发出“请求”的信号,平常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存在可能显得漠不关心。这也是拒绝高频率出现的根本原因。
当然除了自身因素之外,外界也会对人们的心态产生影响,使得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很强,遇到陌生人发来的“信号”,本能的想到了拒绝。而被拒绝者也大都本能地产生挫折感,甚至裹足不前。
古人云:“十扣柴扉九不开”,对于那些坚持“事不过三”原则的人来说,大多数时候只要有一次拒绝,他们也就放弃了。而对于那些有着执着信念的人,他们则会秉着一股“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头,纵使头破血流也会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我非常欣赏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自身奉行的一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的很多朋友,也曾经说我是一个“手中一杆枪,胯下一匹马,围住一座城叫阵”的“必败英雄”。但是,我知道自己并无太多的“物欲心”,甚至有点“视金钱如粪土,清高拔俗”的孤僻,所以很少受到商业规则的制约。因此,我计算被拒绝的损失,不是金钱收益。而是,我如何才能让交往对象接纳我,信任我,给我进一步了解自己想法的机会?
商业社会,人们也习惯于交易规则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来自陌生人的提议,很多人都会先“竖起刺来”,做出一副“库有刀枪,闲者勿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其实这是一种典型不自信的表现。等到真的无法简单化拒绝的时候,交易性思维仍在主导着他的行为。他会问你:“我要付出什么?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不是吃亏的买卖?”所以,我喜欢和具有“合作性思维”的人们交往,他们对你的提议一般会做出这样的回应:“我能做什么?怎么做?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毋庸置疑,交易性思维的人占了大多数。对于被拒绝者来说,这时候“知难而退”,嘎然而止的话,意味着你将看不到后面的美丽风景。但是,如果“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永不退缩,不言失败”的话,即使最终“失败”,那么你将在“失败”的道路上收获到更多的路边风景。这也是“失败学”的境界之一。
所以,我认为拒绝是一个好东西,它给了我们深入了解对方真实想法的契机。如果,你所有的提议都能做到“登高一挥,一呼百应”的话,那么你这个没有挑战性的提议肯定没有价值!如果,你的提议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大多数人的拒绝。那么,感谢上帝!你将拥有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