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东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规模化种植模式的推进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土地实现了成方连片种植,为机采棉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是山东为何能率先推广机采棉种植的缘由。
据了解,一台采棉机日采摘5—6吨棉花,相当于500—600个人工日采摘量,每亩棉花可为棉农减少投入400元。所以,截至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机采棉面积已经占植棉面积的65%。众所周知,机采棉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棉农收益、加快产业进程。所以山东省自2011年便开始推广机采棉种植,但是这两年的推广进度却相对缓慢,而其他地区的机采棉种植更是寥寥无几。究其缘由,主要受制于四个方面:
第一,棉农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棉农在传统手工摘棉的思想意识影响下,认为机采棉会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浪费较多。同时,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虽然现有的种植技术及配套种管机械都已相对成熟,但是棉农对机械化采摘的经济性、优越性仍持怀疑、观望态度。第二,一次性投资大。实现采棉机械化,棉农、加工企业都必须配套更换一系列机械设备和改进生产技术,一次性投资约320万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和相对漫长的投资回收期使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和棉花加工企业无力承担,只能望而却步。第三,配套技术相对落后。采棉机是所有农田机械中科技含量最高的设备,它的推广使用和棉花育种、栽培、机械制造、农机运用、棉花加工、产品检验、纺织工程等各个环节都密不可分,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机采就受到限制。在内地机采棉新技术推广过程中,仍存在包括种植品种配套,催熟剂、脱叶剂的使用亟待规范和采摘清理加工技术需要改进等问题。第四,等级标准不明确。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机采棉等级标准,机采棉的质量、等级评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现行普遍的做法是沿用手摘棉的标准确定机采棉的等级,由于采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机采棉与手摘棉在质量指标上存在客观差异。如果用手摘棉的标准确定机采棉的等级,甚至会得出机采棉比手摘棉等级低、品质差的结果。棉农和棉花生产企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对机采棉的推广持有顾虑和谨慎态度。
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棉花生产将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逐步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产业化。随着我国各地土地流转等规模化种植模式的推进和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发展机械采棉,用机械化代替人力手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我国棉花产业实现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如今山东的棉花生产正在向潍坊、东营等盐碱地的优势区域集中。潍坊之所以能够迅速推广机采棉种植,主要得益于潍坊市社对棉种研发、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投入,建立健全了符合机采棉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
因此,机采棉的推广需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并给予他们一定支持。从文中不难看出,供销合作社作为为农服务的经济组织,与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相比,具有资金、资源和网络优势。加上棉花本身就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传统业务,供销合作社在推动机采棉发展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希望国家在推广机采棉的同时,加大对供销合作社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让供销合作社成为机采棉推广的主要支柱力量。
同时,棉花机械化采摘是一项农业系统工程,需要农机与农艺的广泛结合,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坚持把采棉机械化与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平衡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配套,积极培育和引进适合机采的新品种,不断探索和改进棉花丰产栽培模式;加大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加工技术创新力度,缩小机采棉与手摘棉之间的等级与品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