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实体零售受到电商重创已是事实,但各种零售业态继续布局的热情并没有就此熄灭。
北京近期开业的几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如大兴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如金泉港购物中心基本都把经营模式瞄准为“再造一座西单大悦城”。
然而根据尼尔森近日发布的《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比起其他的零售渠道,便利店发展明显更快,年度门店数量增长高达17%。这个比例在三四线城市体现得更为明显,分别为21%和26%。
数据显示,尽管在过去两年,传统零售店的数量仅增长了2%,但自助式杂货店的总体数量却增长了7% 。如今,这些自助式渠道的销售额占到整体传统渠道的46%。
无论是在过去几年里遍地开花,把触角伸进社区的便利店,还是自助式渠道占据大壁江山的明显优势,或者近来各种新兴移动电商的异军突起,2009年以来‘双十一’已经俨然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网购成交量连创新高;抑或是一站式大型购物中心对各种便利性设施包括停车位的越来越讲究,都再次印证了中国消费者对便利购物的强烈诉求。根据报告,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追求首先体现在对地点的的选择上,“便利的位置”对零售商品牌价值的贡献度紧随“优质服务”,位居第二,成为考量零售品牌价值的重要核心指标。
紧随其后的其他关注点为“可以很容易并很快找到我需要的东西”,“能在一个门店找到我想要的所有东西”,以及“有效率的收银柜台”。值得一提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物品均在店内”服务的零售店的排名从前一年的第13位一跃成为排名第4的品牌价值影响要素,与此同时,“有效率的收银柜台”也从去年的第15名跃居为如今的第6名。
在消费者行为不断变化的今天,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心理,包括他们去哪里购物、怎样购物,以及如何做出购买决策等,对零售商和生产商抓住机会,并赢得日益精明的消费者的芳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