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全维战略”的理念,内蒙古农信社不断加强服务网络和服务渠道建设,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的普惠度和便利度,实现网点布局、网点功能、电子银行业务和服务对象“四个全覆盖”,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支持“三农三牧”、小微企业与社会民生的普惠银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银行,服务城乡社区的零售银行。
“实现普惠金融,需要有整体思维,要采用可以实现的一切手段、资源和途径,以最方便快捷的形式去完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杨阿麟说,“可以把它叫作‘全维战略’。这里的‘全维’,不仅仅包括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种类,还包括空间、时间、方式、客户群体等多重要素。”
遵循“全维战略”的理念,内蒙古农信社不断加强服务网络和服务渠道建设,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的普惠度和便利度,实现网点布局、网点功能、电子银行业务和服务对象“四个全覆盖”,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支持“三农三牧”、小微企业与社会民生的普惠银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银行,服务城乡社区的零售银行。
多层次:受益群体广覆盖
按照“两个转变”思路加强涉农贷款投放,确保像毕力贡这样普通农牧民的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给广大农牧民提供全面金融支持。
吃过早饭,看着妻子给两个月大的小女儿裹好了小棉被,毕力贡装好银行卡和身份证,一家三口出了门。10多分钟后,他们已经坐在吉仁高斯信用社的营业厅里,开始办理贷款手续。“今天日头足,正好可以带着娃娃一起过来。”希吉日图雅是毕力贡的妻子,她抱着女儿坐在丈夫的身边,心里盘算着今年用这笔贷款可以买回多少草料。
家住西乌珠穆沁旗吉嘎苏台嘎查的毕力贡,家里有1100亩草场、130多头羊和5匹马,每年从信用社申请1--3万元额度不等的小额信用贷款,就可以把自家的小日子经营得有滋有味。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按照 “两个转变”思路加强涉农贷款投放,确保像毕力贡这样的普通农牧民的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给广大农牧民提供全面金融支持。
第一个转变是涉农贷款投放由总量、占比考核向授信面考核转变。全面开展了农牧户贷款授信面考核,同时指导各旗县级法人机构制订农牧户贷款专项发展战略,加强农牧户基本信息档案建立和管理,加大农牧户贷款营销力度,努力实现辖内符合贷款条件农牧户基本信息档案全覆盖。
第二个转变是贷款授信由分类控制向动态调整转变。由传统种养户放宽到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各类小微企业;全面提高授信额度,小额信用贷款单户授信限额提高到5万元,农户联保贷款单户授信限额提高到20万元;实施农牧户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农牧户贷款利率优惠幅度,切实提高农牧户贷款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安全性。
截至9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新增授信农牧户24万户,授信总户数达到168万户;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5.8万笔,金额126亿元,余额达到156.1亿元;农户联保贷款23.9万笔,金额76.3亿元,余额达到95.1亿元。
大纵深:打通“最后一公里”
助农金融服务点的布局虽然是一种简易金融服务方式,我们要把它打造成农村金融服务的操作平台、客户信息的交流平台、产品营销的传播平台。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广人稀,针对地区特点,我们制定了以便民自助服务终端为基础、定点定时流动服务为辅助、其他支付服务渠道为补充、物理网点为保障的便民服务框架体系。”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张建成告诉记者。
2014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全面实施了便民金融服务“春雷行动”,提出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自助服务“村村通”、柜面服务“乡乡通”、金融工具“一卡通”目标,打通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该区农信社大力整合现有助农取款服务、流动服务等服务方式,扩大金融服务点覆盖面,主要在农村商品销售点、供销合作社、电信营业厅、卫生服务站、草原书屋、村委会等能满足金融便民服务需求的场所建立规范的金融便民服务点,着力打造农村牧区“居家金融服务”品牌。截至9月末,已经建立金融便民服务点6379个。
与此同时,加大自助机具布设力度,积极推进“金牛新干线”系列产品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营销力度。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在环境具备且有需求的地点继续加大自助机具布放力度。截至9月末,ATM机和POS机总量分别达到2506台和3.18万台,特约商户总量达到3万户。
此外,农信社还积极推进POS终端功能优化升级,在POS终端加载助农取款、转账、信用卡还款、手机缴费、电费及有线电视缴费等系列便民服务功能,使POS商户成为一个可以办理基础金融业务的“服务网点”。
“助农金融服务点的布局虽然是一种简易金融服务方式,我们要把它打造成农村金融服务的操作平台、客户信息的交流平台、产品营销的传播平台。”张建成介绍说。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网络在广袤无际的大草原上纵横延伸。以支持草原生态保持和建设为目的的信贷产品,同样惠及着草原儿女。
在促进牧民增收的过程中,农信社结合牧区的生产生活实际,推出了“草牧兴”系列贷款品牌,主要包括草原肥牛贷、草原肥羊贷、牧草贷、牧机贷四个贷款子产品。这一系列贷款重点支持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优质牧草种植和购置现代化牧业机械等主要领域。农村信用社通过延长贷款期限、调整还款方式、降低贷款利率,使信贷服务更适合畜牧业生产特点,减轻了牧民负担。在贷款方式上,针对农村牧区缺少有效抵押物的实际,贷款担保方式主要通过联户担保、林权抵押、生产设备抵押、“农村信用社+企业+牧户+专业合作社+保险+担保基金”等合作服务模式发放。
全方位:金融服务无死角
通过加大对优质客户的信贷支持,引导鼓励“富带贫”“大户带小户”模式,增强了金融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住在西乌珠穆沁旗吉日嘎查的牧民们都知道,养殖大户李跃文是个大忙人,可是让他最费心的并不是自家的4000多亩草场和1000多头牛羊,而是住在同一嘎查里的26户牧民。
“我是致富带头人,信用社贷款支持我搞牧业,我就得带着大家伙一起富起来。”接冬羔、传技术、借机具、垫资金,能帮的他全帮,嘎查里的26户牧民是李跃文负责的重点帮扶对象。
“通过加大对优质客户的信贷支持,引导鼓励‘富带贫’‘大户带小户’模式,增强了金融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西乌珠穆沁旗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杨志强说。
为确保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顺应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发展的新趋势,专门提出了服务农牧业现代化“五个一”工程。即从2014年开始连续3年时间全区农村信用社每年计划投放贷款200亿元,重点支持100个自治区级以上(含)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个农牧业产业化基地、100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涉农涉牧小微企业和10万户种养殖专业大户。
在实施过程中,他们积极探索扩大抵质押担保范围,丰富贷款品种,加强与地方政府、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涉农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合作,提升对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联户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助力农牧业转型升级、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截至9月末,累计支持种养专业大户2.5万户,累计发放贷款3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6亿元;支持生态家庭牧场、联户牧场1.8万户,累计发放贷款6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1亿元;支持各类专业合作社135家,累计发放贷款11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5亿元;支持各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56家,累计发放贷款21亿元,贷款余额达到32亿元。
“事实上,各家银行近期推出的金融便利店、金融便民服务点、直销银行等服务理念,预示着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张建成分析说,部分机构“去农化”导致的高风险教训证明,农信社只有回归理性、彰显便民服务优势,才能巩固农村金融阵地,更好地履行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