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10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知识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平衡

□ 本报记者 冯斯正

    上个月,因开会之由我来到四川省雅安市,并有幸寻访了当地的两处茶文化景点——位于雅安市汉源县一段保留完整的茶马古道和名山区著名的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伴着柔柔细雨的茶马古道悠远绵长,青石板路上时有出现当年往返于川藏两地运送川茶的背夫手中的行路杖留下的坑迹,而那段历史沿着古路早已在山雾中朦胧归梦;坐缆车从蒙顶山脚下驶向山上,可以俯瞰到满山的茶树垄,在山上流连于茶祖吴理真的旧宅和充满茶乡情怀的景点,满口都是蒙顶甘露的清香。

    全程陪伴我的,是当地一所院校的茶学系老师小张和她正在读茶学研究生的朋友小臧。三个同龄人在一起,边走边聊,随看随想,一路甚欢。

    蒙顶山上有一座寺院,院外是露天茶座,满眼雾林青山,我们择一处坐下,泡着研究生小臧自制的蒙顶甘露。这款私家蒙顶甘露虽说外形条索还待提升,但是味道确实鲜爽,还刻意窨上茉莉花香,我和小张都夸他继续修行日后可以自立门户。不过小臧却不停地摇头,一脸正色地说真心不确定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于是,我们接下来的话题就在人才培养、企业需求以及未来前途三个方面不断地翻滚纠结,最后以“顺其自然”四个洒脱又无奈的字收尾。

    茶学系科班出来的学生,在茶叶的生长发育、采摘制作、营养价值、科研开发等方面都储备有丰富的知识,按常理说应算为专业人才。但是,相关的研究机构早已挤满了同等学力甚至更高级别的研究员,茶企方面比起专业知识指导恐怕更需要的是如何带来经济效益;而跳出专业领域转向社会,也许唯一和所学知识相关的也只有茶艺馆了,但这显然不是茶学系研究生展示专业能力的最合适舞台。

    不仅在茶行业,各行各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是离不开人才的,而“人才急缺”的口号也是从没有喊停过,但是行业眼中的人才标准是什么?当它真正面对人才的时候,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如果以市场为支点,人才培育站和人才接收处在这个翘板上永远都是彼此无法解脱的悖论。二者看起来都有自己一套合乎情理的说辞,而架起它们的原动力市场貌似也自成章法,但是无论如何振振有辞,当一个社会人无法在它们中间找到平衡点,那就只能证明这三者没有处在自己的最佳位置上。

    或许人才培育站和人才接收处从来就不该是单线走向,而是双向互通,此外作为一个整体,与市场再互动,最后形成双重循环。这既是彼此积极的推进,也为人才通融出更多的机遇。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