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51年11月25日,对于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这一天,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召开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从而开启了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蓬勃发展的历史篇章。
1997年,重庆直辖后,重庆供销合作社系统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1997年—1999年,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扭亏为赢;二是1999年—2001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三是2002年以后以“两社两化”、“新网工程”为中心,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在此期间,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服务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使命,重建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
经过三个阶段的蜕变之后,重庆市社清退了社员股金,清偿了银行债务,收回了抵押资产,实现了烟花爆竹的专营管理,成立了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解决了财政亏损挂账,并组建了市社企业集团。
今朝成绩
为农服务。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以“两通两转两推进”为抓手积极为农服务。“两通”即农村流通和资金融通,“两转”即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两推进”即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截至2013年底,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各类经营性网点达到3万多个,覆盖全市80%以上乡镇和75%以上行政村。在资金融通上,重庆市社成立了重庆市农产品小额贷款公司、重庆市农民合作社担保公司和评估公司,筹建重庆农村合作金融投资公司,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重庆的土地流转模式为“一股二社三联合”,“一股”是以股份的形式将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农民合作社连接在一起;“二社”是抓好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股份合作社,恢复重建基层社;“三联合”是促进农民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之间的联合,组建联合社,使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社建基地、创品牌。农民把土地以股份的形式流转给合作社之后,将农民从传统的土地依附者转变为有保障的自主择业者。
通过农产品流通、资金融通、土地流转和人口转移,改变传统农业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市场的手段推动城乡要素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
深化改革。近几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努力将基层社建成供销合作社主导,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功能完备。2013年,重庆市恢复重建基层社106个,基层社总数达到255个。
重庆通过“一控二参三开放”做大社有企业。为此,重庆积极推进股权改革,一是推进重组整合,二是加强联合合作,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在巩固农资、再生资源、日用品、农副产品等传统业务基础上,积极拓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农村金融、农机种子、房地产等新兴业务,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通过深化改革,重庆市全系统和直属企业呈现出稳健经营、快速发展的好势头。2013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523.6亿元;同比增长30.5%,农产品经营额372.5亿元,同比增长38.9%;资产总额164.5亿元,同比增长19.5%,超额完成市政府和全国总社下达的各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