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9日-11日,2014年度《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专家团调研活动在吉林省长春市成功举行。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唐忠民、主任李世杰会见专家团成员。
本次调研活动分为一线调研、参观吉林省联社十年改革发展成就图片展、座谈及观点交流等环节。
在一线调研过程中,专家团成员走访了九台农商银行、梨树联社、长春发展农商银行。在九台农商银行,专家们参观了私人银行、实验银行、社区银行及培训中心,并与该行董事长高兵交流了村镇银行建设及管理、市场拓展等问题;在梨树联社,专家团重点围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问题进行了调研;在长春发展农商银行,专家一行重点调研了财税优惠政策、产业链金融等问题。
座谈会上,吉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唐忠民在介绍吉林农信多年改革发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剖析发展的优劣势的同时,就吉林农信下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走向、省联社转型路径、科技平台建设、待转型农信社的不良资产包袱化解等问题,与专家团进行深入研讨,并请专家团为吉林农信“把脉”。结合一线调研所得与多年研究成果,与会专家们与吉林省联社高管做了坦诚、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吉林省联社主任李世杰、监事长刘玉峰,副主任熊继洲、张洪东、王艾君,主任助理王长义,吉林省联社相关部室经理及吉林财经大学祝国平等多位教授参加座谈。
吉林省联社成立以来,带领全系统高管员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改革成就:资金实力显著增强、经营效益迅速提升、社会贡献度持续加大、队伍素质和社会形象明显提高。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各位专家更加深入感受到了吉林农信社在推动改革与发展、支持“三农”、服务小微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专家们指出,吉林农信改革政治上有高度、业务上有广度、技术上有精度。吉林农信在以理事长唐忠民为中心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敢于亮底、敢讲真话、不等不靠、超前谋划,着力于缩小差距与努力赶超,把党的领导和家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经验,把道路自信和体制自信作为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不可复制的吉林农信发展道路。
在交流过程中,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指出,此次调研活动是一次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也是中华合作时报社秉承为行业服务、为“三农”服务、发挥媒体作用和价值的一次举动。今后,中华合作时报社将继续发挥媒体的作用,以多种形式举行此类活动,为促进农信事业的发展、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专家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北京各大高校农村金融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团每年会选择一到两个地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参加本次调研的专家团成员有:中国人民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马九杰,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何广文,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祥临,央行金融研究局金融市场研究处副研究员李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博士朱鸿鸣,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助理总裁景宏岩等。
焦点交流
普惠金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在吉林这一农业大省,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吉林农信该如何克服农村金融风险大、成本高等问题,有效推进普惠金融服务?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目前,在省联社的引导下,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在普惠金融实践中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为畅通金融服务渠道,提高农村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吉林省农信社在全省建立起由1610个物理网点、6074个助农服务点及1728台自助设备构成的服务网络,并配以流动服务车,让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取现、刷卡消费。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吉林省联社理事长唐忠民认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还应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具体包括,其一,构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体系,深化金融同业合作,倡导不同金融机构履行金融社会责任、主动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其二,加快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竞争服务格局建设,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其三,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渠道体系,其中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其四,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体系,包括在财政、税务、货币、监管等方面给予农村金融政策扶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担保、征信机制等;其五,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农村普惠金融提供法律支持,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
产权改革——
按照银监会制定的时间表,2015年,农信社的产权改革将面临“大考”。吉林省联社将如何引导全省农信社稳步推进产权改革、成功实现改制?
搭建帮扶平台整体推进产权改革
对于全省农信系统的产权改革问题,吉林省联社理事长唐忠民认为,全系统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意识,以“行社结对帮扶”工程为抓手,整体推进全系统的产权改革。在此之前,通过实施“富帮穷”战略和“帮扶托管”工程,九台、延边等三家农商行并购重组6家高风险社并同步改制成农商行,开创全国农信社并购重组的先河。
2014年年初,在吉林省联社的引导下,辖内15家农商行对24家高风险社进行“行社结对帮扶”,形成吉林农信一大特色。同时,积极引进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战略投资者参与高风险社并购重组,为整体推进产权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通过“市场引资、溢价募股、政策支持、并购重组”等综合手段,吉林农信下辖的50家行社中,已有16家成功组建农商行(存贷款总额占全省比重达55%,利润和纳税贡献近80%,股本总额占全省90%)。此外,有3家已获批筹建、6家已启动改制。预计到今年年末,全省将组建或筹建25家农商行,占法人机构数量的50%。
唐忠民预计,在确保系统完整的前提下,全省农信系统将利用三年时间实现“社社变商行”。
支农服微——
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在成立十周年之际,吉林省联社的成绩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但面对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变化,吉林农信将如何做好“三农”金融服务?
农民的微笑,就是我们服务的方向
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已经不只限于存取款和贷款。作为扎根县域、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如果在金融服务方面跟不上农民逐渐扩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就会被农民客户认为服务不到位。
近年来,吉林省联社引导全辖加快服务转型升级。构建“总部服务基层,后台服务前台,全员服务客户”的大服务格局,将“服务兴社(行)”理念根植于每名高管员工心中,贯穿于经营发展的每个环节。同时,引导员工在“转型”中实现自我角色转变,由原来的“柜员”转变为“服务员”和“销售员”,服务理念由“向客户微笑服务”向“让客户微笑”转变。
以往服务“三农”的诸多成绩,也为吉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做好未来“三农”服务奠定坚实基础。据该省联社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在农户贷款方面,吉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户贷款2355亿元,户均贷款1.5万元,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了68%;在扶持小微企业方面,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228亿元。2013年,吉林农信小微企业信贷导向评估位列全省商业银行第一名,九台农商行被银监会评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表现突出银行”,长春农商行“微贷工场”被银监会评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表现突出团队”。
科技发展——
相比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科技的发展与运用是全国农信机构的一大短板。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吉林省联社如何解决全省的科技支撑问题?
组建科技公司 推行市场化管理
受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在很多省份的农信系统中,一线行社的科技建设基本还是要依靠省级联社的力量来推进。
为更好地为各一线行社提供科技服务、满足各一线行社在科技方面的需求,近年来,吉林省联社全力搭建科技平台,并于2013年3月出资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资子公司——吉林农信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推行市场化管理。该公司内设三部六中心,全面覆盖信息系统研发、测试、运维、网络、系统集成、呼叫中心、电子渠道、信息安全和培训等职能,为吉林农信系统内的各级行社及其发起的村镇银行提供科技方面的服务。
截至目前,吉林省联社已为全系统成功搭建77个系统。其中管理提升类系统20个,业务支撑类系统44个,风险内控类系统13个。
但总体上来看,如果能成立一个全国各省农信机构通用的科技服务平台,将会为全国农信系统节约至少150亿元的资金投入。
政策扶持——
农村信用社在改制为农商行后,国家出台的一些财税优惠政策将不再享受。这对吉林农信社的发展有多大影响?
责任与使命未变 盼优惠政策持久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而言,由农信社改组为农商行,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化茧成蝶般的重要蜕变,是以更新的状态和面貌服务“三农”的一次内外素质提升。但改组后,尽管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不变,却不再享受曾为“农信社时期”的税收政策。由于不再隶属于符合税收政策的优惠范围内,相比改组前,新成立的农商行面临着税费额度增加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改组农商行的发展。
以调研中的一家农商行为例。由于营业税率上升,该行需要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包含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综合税率由3.36%变为5.6%,增长66.67%。所缴纳税款预计占该行全年利润总额的35%。
此外,就农村金融机构而言,目前还缺少长效的财税政策扶持。涉农贷款市场风险大、运营成本高、资金收益低,国家虽有一定的扶持政策,但地方财税资源向农村金融的倾斜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国家对产粮大省农村金融缺乏政策突破和政策推动,对国家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县缺乏农村金融挂钩扶持政策,缺乏强制性的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回流机制,致使农户和民营经济贷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