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农民合作社与农产品采购商对接会在山东省潍坊市成功举办。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家合作社和46家采购商达成23.16亿元的采购意向,同比去年增长近15%。通过这次对接会,可以看出,“农超对接”已经成为各大采购商获取优质农产品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传统的超市热衷于“农超对接”,一些新兴电商对此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与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顺丰优选和沱沱工社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顺丰优选利用顺丰速运物流网络,跳过中间商直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达成协议,为客户提供24小时从农田到消费者家门口的服务。沱沱工社采购主管梁立东说:“由于需求量的增加,沱沱工社自有农场生产的农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量,所以我们正在寻找合作社和我们的网上平台直接对接,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一些连锁超市也在逐步完善对接方式和途径,将“农超对接”延伸成为“农社对接”。广盛园华夏特产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辉说:“北京新合作现在已经着手开始在部分社区建立直营店,未来会逐步增加社区覆盖面积,利用O2O的电商模式在北京开展‘农超对接’,用便利店作为线下网点和分销点,将优质新鲜的农产品直接卖到社区,让合作社的农产品有更好的渠道销往北京。”另外,在部分供销合作社下属连锁超市也开始试水 “‘农超对接’+O2O+地产地销”的模式。
物流成本
成“农超对接”大阻力
虽然“农超对接”的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但阻碍着“农超对接”的障碍依然难逾越。首先,采购商更重视农产品的包装、物流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上海家得利超市有限公司顾新说:“我们向合作社采购农产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看他们的包装怎么样,是不是适合运输,是不是能直接摆上货架。另外,合作社是否有配套的物流方案也是考虑的重点之一。”顾新的采购标准也是大部分超市采购生鲜农产品的标准,这些标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货损和超市的包装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然而,运输成本已经成为合作社农产品销售的负担,更别说拿出更多的钱进行包装和提供冷链物流了。因此,超市过高的采购标准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超对接”的发展,使一些好产品因为没有好的包装和物流而被埋没。超市的标准其实并没有错,问题是谁该为超市的这一标准买单。有业内人士指出,“农超对接”之所以难,一大问题就是超市门槛高,大部分合作社规模小。这一难题推动了“农超对接”的核心价值从降低流通成本转变为提升农产品档次。解决两者关系是一个两难问题。
其次,由于缺乏冷链运输车辆,导致易于保存的农产品更受“农超对接”采购商的青睐。在“农超对接”过程中,采购商更青睐水果和制成品等易于保存的农产品,而对于叶菜等对运输要求较高的农产品则望而却步。由于缺乏与冷链物流相关的统一标准,所以,易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不能做到冷链物流无缝对接,造成货损率居高不下。有专家认为,冷链物流不完善、价格高是我国发展“农超对接”的一大障碍。
零环节并非科学
业内呼唤公共大仓
针对以上问题,有专家指出,公共大仓可以有效的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农超对接”的机动性。传统观念认为,“农超对接”的中间环节为零是最节约流通成本的。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农超对接”应该适当引入中间环节。首先,从必要性上说,我国农产品流通商数量众多,“农超对接”零中间商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压缩了他们的盈利机会和生存空间。因此,在他们通过转型和自身改造之后,依然可以创造生存价值和空间。只要有益于农产品物流链整体效益的提升,不应对他们持一概排斥态度。其次,从现实性上说,中间商同样可以促进“农超对接”的开展和降低物流成本。由于合作社缺乏运输能力,因此流通企业可以作为“农超对接”的中间商介入超市和合作社之间,为他们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一系列附加功能服务,从而提升农产品进入超市档次,利用一站式服务节约流通成本。应该说,“农超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现有中间商转型升级与兼并重组,从而促使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趋于规范化、合理化。而公共大仓几乎是这样的中间环节。公共大仓是指建设在城市周边专门为市内所有超市进行农产品集配的大型仓库。该类仓库将成为合作社与各个超市联系的中转站,统一为市内超市提供“农超对接”服务。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经理赵海涛说:“由于超市需求农产品种类众多,所以会与多家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同样一个合作社也会和多家超市达成‘农超对接’协议。这样一来,合作社要向同一座城市不同时间的进行多次配送,费时费力。而大仓的建成可以使合作社统一将货物运入该仓库,再由仓库配送到各大超市,这样不但可以缩短运输距离,还可以减少配送次数,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另外,货物集中在同一仓库也可以方便调取,配合信息化仓储技术可以灵活的为超市补货,从而降低货物的库存时间,逐渐实现零库存,达到节约库存成本的目的。”但由于资金、政策和认识的不足,现阶段公共大仓还只是一种设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