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作为商业地产的典型代表,开发热度一直未减,并持续在快车道上行进。但一味求大求全、同质化严重的硬伤让其不得不做出转变。小型购物中心渐成新宠,零售商、地产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浓缩版购物中心。进入理性开发轨道的地产商对于商场业态选择变得包容,开始尝试引入月子中心、社区医院、工厂店等与社区生活关联度高的业态。
加码三四线市场
从一线城市核心区位、区域副中心到城市边缘发展,地产商对于购物中心的选址越来越大胆。在住转商过程中,奥园集团总裁助理兼商业集团总裁苗思华表示,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奥园集团业务板块已变成住宅与地产板块“两条腿”走路。目前,商业地产板块已占集团业务的40%左右,且比重越来越大。苗思华透露,集团将下探选址到三四线城市,甚至会进入更好控制地价的五线城市中。
调查显示,二线城市以及部分三线城市,购物中心建设速度已经超过商业相对成熟的一线城市。预计到2015年底,部分二线城市的购物中心供应量将翻番。
商业高负荷的一二线城市让多数地产商、零售商退而求其次,这也让三四线城市成为购物中心开发的新蓝海。市场空白和消费潜力蕴含广阔的市场机会,地方政府也会提供优惠措施或协助招商。不仅是奥园集团,将走向百城时代的万达集团将大部分开发项目集中在四川广元、河南安阳、黑龙江佳木斯等三四线城市。
欲试水购物中心的沃尔玛中国、苏宁旗下的苏宁广场等均将切入点落向三四线城市。
“小而精”凸显个性化
小型购物中心概念由来已久,近年来在国内外也出现了众多典型的小型购物中心项目,一度引发商业地产的市场热潮,购物中心正逐步步入小型化时代。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北京预计将有5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投放市场,但只有为数不多的项目商业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面积在1万-5万平方米不等的中小型购物中心成为发展主流。
合景泰富商业地产事业部副总裁黄兴龄女士介绍,与多数动辄2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相比,合景泰富近期则朝着小型化的方向转型,四个项目总计建筑面积仅为35万平方米,最大面积的成都·合景汇不过12.5万平方米,最小的北京·摩方建筑面积则仅为3.9万平方米。在定位上,更强调根据它所在城市及区域的文化和特点,量体裁衣地进行规划,进而引领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
以北京崇文门项目为例,相对普遍的大型购物中心,该项目将会成为一个精致小型却高效的购物建筑物,各种类型的商店囊括其中,并融入屋顶公园、休闲咖啡厅、创意餐厅、特色店铺及多用途活动空间。在恰如其分结合崇文门商圈特点的同时,更将成为一个小巧、摩登、变幻、好玩的“新都市摩登汇”,引领个性时尚、体验式购物潮流。
业内人士分析称,小型购物中心由于开发体量较小,运营相对灵活,因此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适当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此外,还能有效增加租金的提升空间,项目的估值提升速度也会更快。
“非常规”成金牌配角
从一线城市向下发展的地产商在调研中琢磨出了一本“非常规”的生意经。在商业地产开发中除了放入一些常规的零售业态,还植入了与社区关联度高的业态,比如有特殊社区功能的社区医院、社区居民偏好的运动工厂店等。
在另类业态发展中,新世界集团旗下K11购物中心的艺术空间是发展的佼佼者。在代表上海最高租金水平的淮海路商圈,仅有3.8万迷你身型的K11利用3000平方米打造艺术空间,这里365天都会进行艺术展览,但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想体现商场的艺术、人文和自然的核心价值。
在新世界的算盘中,这块看似浪费的商业面积却成为了商场最重要的吸金石。如今,越来越多的地产商走向了K11的艺术之路,利用中庭区域豪掷百万元引入各类艺术展览。
不过,非常规、斥巨资并不意味着成功。不少购物中心运营者也坦言,在商场中办展并不划算。陈健豪表示,市场不单创造客流,运营者需要思考更多的是以运营技巧转换出真正的销售额。
“体验式消费”成主流
随着电子商务对实体商业冲击的不断增强,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购物本身带来的消费体验,也更愿意为体验、环境、情感和服务买单,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注意到这一趋势后,“体验式消费”将成为主流,而以“体验式消费”作为主打概念的小型购物中心更将成为未来购物中心发展的主流。
以“体验式消费”为基准来调整商业业态,增加电影院、餐饮、儿童游乐场,甚至大型体验馆等业态的比重,能透过轻松愉悦的购物环境,实现对客流的有效集聚,并以充分的吸引力留住顾客。
业内人士表示,购物中心向中小型化发展,将有助于降低项目的开发风险,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这不仅意味着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理性化”,也是其能与国际接轨的有利体现。
同时,小型购物中心由于开发体量较小,运营相对灵活,因此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适当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此外,还能有效增加租金的提升空间,项目的估值提升速度也会更快,对于资本运作有着积极的利好效应。
(刘丰源 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