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这是一个需要犯错的阶段

□ 陈岳峰

 

  如果把顺丰嘿客比做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从呱呱落地起,就一直处在众人嘲笑与讥讽的包围中。就如当初顺丰涉足生鲜电商一样不受人待见。然而几年过去,顺丰优选仍活得好好的,挣不挣钱不说,以一个消费者的眼光来看,从商品和服务的体验上,倘若不是过分挑剔,相信你会感觉还不错吧?

    和顺丰当初试水便利店一样,顺丰嘿客也当然不一定会成功,尽管首期就开出了500多家,声势不小,且还在不断扩张中。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嘿客开业的门店数量,全国已逾2000家。嘿客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打的是O2O牌,但吸引的客户群大部分却是最不需要O2O的消费者——短期内这种情况显然很难改观。

    某种程度上说,我倒更认为顺丰是在意欲创新的同时主动试错,之前的顺丰便利店如此,顺丰优选、嘿客也应该同属于试错与突破并举的共同范畴。

    苏宁受到的待遇也没比顺丰好到哪去。苏宁在寻求转型中的种种举措:苏宁易购、更名云商、收购视频网站……包括高调开出的互联网超市,同样饱受诟病,质疑声不断。当然,苏宁付出的代价甚至比顺丰更大:2014年上半年,苏宁营业总收入511.6亿元,上年同期555.3亿元,同比下降7.87%;净利润亏损7.49亿元,上年同期为净利润7.33亿元。

    对苏宁来说,亏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尚没有找到突破口,给外界的感觉是近两年的转型都没什么章法。但不管如何,以家电卖场为核心的主业态没有了未来,苏宁是被迫没有方向也得想办法自己找方向走,这一过程中的犯错在所难免。

    这样的“折腾”其实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是苏宁,还是顺丰的嘿客、国美开设黄金卖场,或者是万达在电商上的反反复复仍旧让人一头雾水……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却对变革的走向捉摸不定的关口,所有行业和企业都面临着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位,为了企业的生存,跨界往往是被逼无奈之举,尽管这其中也有主动的成份。

    连锁零售企业尤其需要明白,所谓的盈利模式、成功经验等等过往的一切已不复存在,要适应目前这种长期低迷且没有思路的新常态,而这个阶段就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的阶段。

    我们总是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宽容别人在错与对的边际上的探索,却喜欢盲从于资本的喧嚣,比如电商受到如此高的追捧,其中暗藏了多少浮躁?电商这么热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的推动,连锁零售等行业前些年不也是这么热闹?资本离场的那一天,电商领域也同样会是一地鸡毛。

    话又说回来,单纯从时下的状况分析,我不太看好苏宁易购以及苏宁新开的互联网超市的未来,也不太看好顺丰嘿客以及其他很多企业的转型举措,但欣赏他们这种屡错屡试的勇气。只有这样才有希望从不断的犯错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如果企业不去试错了,也就意味着放弃了突围的努力。当然,前提是企业具备试错的能力和实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