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食品监管应到生产加工现场去

□ 杨于泽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老大难,每次出事全社会都要声讨一番,但我们至今并未弄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每次出问题,舆论诊断一番,得出一个结论,没多久人们又有了另一种看法。专家和媒体经常认为,法律不完善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时候则归咎于“道德崩溃”。政府监管机构监管不力,这似乎是一个共识。但有时候人们又强调:“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

    央视曾经播出一期节目,曝光各类龌龃不堪的食品加工现场,专家在镜头前直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形同虚设,监管部门的作用还不如媒体。媒体没有执法权,但长于发现问题;监管部门掌握执法大权,却一向甘当事后诸葛。笔者认为,执法者都应当像警察一样,到现场去,第一时间应对可能的违法犯罪活动。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食品安全监管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其监管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现场化。

    美国多个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都有一个叫“现场办公室”的部门,负责现场工作。美国农业部在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等都设有专门办公室,由食品安全检查官驻扎,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层层把关。对于餐饮企业,美国同样管到现场去。

    在中国,人们总是强调“企业守法”,而在食品生产加工的现场,我们几乎看不到政府监管部门的存在。如果企业愿意守法,食品安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事实恰恰相反,寄希望于企业的自觉自律,行不通。

    监管部门不到现场去,重要原因之一是部分监管部门仍未能摆脱官老爷作风,还只是习惯召集企业开会、发文件。那些食品加工点、供货商落脚在哪里,相关部门很可能就不知道,监管自然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让监管力量“下沉”到食品生产加工的现场去,实现监管的现场化。

    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摸清家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数据库。美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设全国性数据库,消费者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上网查个一清二楚,没有漏网之鱼。我国据说有100多万家食品生产商,处于不断生死的动态过程中。但不建立一个档案数据库,发现不了问题,管不住企业,逮不住问责对象。

    专家经常说到中国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其实我们最缺的是执法能力。当然,执法能力的前提是人力、财力的支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雇员约1万人,农业部有个食品安全监督服务局,光驻厂监督员就多达7300名。

    不配备足够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只有法律和文件,只有良好愿望,食品安全终究是镜中月和水中花。食品安全监管,要到现场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