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至6月,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发现共计有77批次的进口葡萄酒不合格。据了解,这些不合格批次的产品均已依法做退货、销毁或改作他用处理,且未在国内市场销售。
法国、西班牙产地占了将近2/3
这77批次的不合格葡萄酒的不合格原因多样,主要的不合格原因描述分别是干浸出物不合格、铜超标、未提供所需证书、标签不合格和铁超标。
经数据分析发现,产地标自西班牙和法国的不合格葡萄酒批次最多,二者共占到了不合格葡萄酒总批次的63.64%,也就是说将近2/3的不合格葡萄酒来自法国和西班牙。
据统计,数量最多的不合格原因描述为干浸出物不合格、铜铁超标、未提供所需证书以及标签不合格,另外各种添加剂超标也比较常见。
据了解,干浸出物是葡萄酒里不挥发性物质的总和(糖除外),是体现酒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指标过低表明葡萄酒的原汁含量不足或原汁质量不佳,有勾兑嫌疑。此次共有19批次的不合格葡萄酒干浸出物不合格,其中法国和西班牙的共占了84.21%。
重金属超标项目有铜超标、铁超标、锰超标。据了解,铜铁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长环境的带入、农药的使用以及发酵过程中与含铜、铁容器的接触等,都能够增加发酵液中的铜、铁含量浓度。
葡萄酒中铜、铁超标会影响葡萄酒的稳定性,促进葡萄酒的氧化,使之出现沉淀。人体过量摄入铜可能引发铜中毒,导致神经损伤,摄入过量铁元素可能导致铁中毒,对心、肝和胰产生损害,影响身体健康。
行业泡沫破灭
“进口葡萄酒行业的‘水’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专业人士透露,通常到岸价1.5欧元左右1瓶的进口葡萄酒,零售价不会低于100元。而一瓶四五百欧元的拉菲、木桶等名庄酒,零售价一般超过15000元。
据了解,如此大的差价的原因除了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三部分累计征税48.2%的综合税率,还有商家丰厚的利润。据介绍,一瓶进口葡萄酒,从生产出来再到消费者手中,往往要经过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几个环节。层层加价,环节越多,到消费者手上的价格自然越高。
而目前随着三公消费受限,不仅白酒产业受到冲击,葡萄酒行业也在经受着时代巨变。
国内红酒巨头张裕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8.4%,净利润则减少了将近五分之一。
中秋前夕,调查者走访了部分超市,发现价格在100元至400元的葡萄酒促销力度加大,有些还甚至标有“买一赠一”字样。
(范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