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9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寻找中国小额信贷的力量
——中和农信的普惠金融之道
□ 本报记者 李 博

 

  看着自家羊圈里刚产下的10只小羊,段灵环高兴得合不拢嘴。

    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段老太,是河北省巨鹿县观寨乡二河道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面对《农村金融》周刊记者,段老太感慨起这几年家里的变化。

    三年前,原本家里经济条件就不好的老两口,因为二儿子结婚又背上了外债。为了不给孩子太大压力,段灵环和老伴咬牙将外债独自扛了起来。

    了解到同村人搞养殖挣了钱,段老太东拼西凑了1万元,买了十几只肉羊决定试一试。

    2013年初,中和农信的小额贷款宣传走进了二河道村,“无需抵押、五户连保、整贷零还”的信贷模式为这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群众拓宽了融资渠道。

    瞅准了市场行情的段老太,为了早日还清外债,和村里其他四名妇女组成了连保小组,向中和农信申请了8000元贷款。

    段老太告诉记者:“我们老两口每天早晨5点准时打开羊圈出去放羊,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而且将养殖规模扩大了近5倍。”

    由于段灵环和其他四名村民还款及时,9月2日,由她们五人组成的连保小组升级成二级客户,贷款额度也由去年的8000元提高到了12000元。

    “像我们家这种条件,在别的银行是根本贷不到钱的。”段老太感慨道,能有如今的改变,一切还得感谢中和农信的贷款模式和老乡“马雷锋”的上门服务。

    被村民们热情称呼为“马雷锋”的马锋雷,是负责观寨乡信贷业务的中和农信信贷员,今年以来,他已为邻近两个乡的村民发放了222.8万元小额贷款。

    马锋雷指了指自己自费买来的东风“小面”:银色的车身上不仅贴满了宣传海报,车顶还安装了一台扩音喇叭。“不管是耳听还是目睹,都能让村民们了解到我们的小额贷款服务!”马锋雷说道。

    中和农信巨鹿分支机构主任董达民告诉记者:“我们的小额贷款只发放给女性,村民无需抵押,只要组成五人连保小组,一般5天左右就能拿到贷款。”

    截至2014年8月末,中和农信的小额贷款已覆盖巨鹿县10个乡镇的240个行政村,发展客户4329户,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557.5万元。其中2014年度发放小额贷款1981.6万元,当前有效客户2763户,贷款余额1645.8万元,贷款无一笔逾期。

    “对于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来说,中和农信的贡献是巨大的。”巨鹿县扶贫办主任程蕴昭告诉记者,项目自2013年1月开始放款以来,不仅有效缓解了基层困难群众的贷款难问题,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的脱贫意识,而且有效培育了乡村农民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

    据悉,目前中和农信小额信贷系统已经对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所有贷款信息都能够进入征信中心,为每一个贷款农户建立征信记录。

    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自2006年5月引进河北省以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基层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生活,主要产业涵盖农牧业和种植业。目前项目已经覆盖了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石家庄等9个地级市,在38个县落户扎根,实现了放款。

    截至2014年8月底,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在河北省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6.1万笔,贷款金额22.1亿元,笔均贷款8476元;有效客户9.7万户,贷款余额6.1亿元,户均贷款余额6282元,其贷款客户99.4%为女性。

    “作为普惠性金融服务形式,中和农信旨在为金融扶贫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式。”中和农信品牌总监王静艳告诉记者:“中和农信小额信贷不仅覆盖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的偏僻乡村的寻常百姓,同时也覆盖城镇各收入水平的农户,使所有农户都能够普惠公平地获得小额信贷,有尊严地创业发展。”

    数据显示,中和农信自1996年成立以来,经过2008年的市场化转制运作,目前其业务已覆盖全国16个省119个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84万多笔,金额达72亿元,近200万贫困人口直接从中受益。

    “依托于较为成熟的连锁化发展模式,从确定一个试点项目区到人员招聘、培训放贷,最快3个月可以完成,从而确保小额信贷可以快速复制到各个贫困县。”王静艳告诉记者,中和农信目前已形成了自上而下“总-分-支”的“四级三线”管理体系,由总部开发信贷产品,并采用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理念,利用网络化信息平台实现覆盖全国的连锁化标准管理。

    随着扶贫力度的增加,下半年中和农信将在河北省再建7个分支机构。通过一笔笔不起眼的小额信贷,越来越多贫困地区的基层农户正经历着中和农信带来的改变。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