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云以二百多亿美元的身价雄踞富豪榜首时,我们感到的可不应仅仅是欢欣鼓舞,而必须应当警醒——这可能预示着一波新金融危机的到来。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以互联网为载体,更加高效。金融变得更加高效,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促进了金融的资本循环,让产业经济变得更有活力,然而弊端也可能很明显,即资本循环加速后,其资本波动周期可能会缩短。也就是说,金融系统固有的危机,可能会更频繁地发生。
金融体制,让人又爱又恨。它是最能反映资本平等和自由的体制,金融人士说,一切交给市场判断,那么怎么创新、有多大市场?拉到金融市场里遛遛就能知道答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金融体制仅仅反映资本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人的自由和平等。金融市场天然地嫌贫爱富,这导致了市场需求偏好于富有阶层,而薄于贫困阶层。对市场而言,穷人是人,但不是市场,他们的需求如果不以资本表示,简直谈不上是需求。因此金融体制一直是在无视贫困阶层的需求,这就让市场需求本身变得扭曲,只能反映一部分需求,反映不了全部。
这种市场需求的微妙差异,在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但在社会发展的长期前景来说,那部分被金融市场忽视的需求,不以市场反映的需求,总是会对金融系统造成致命的打击。
金融的危机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两次,而最近的则是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近期似乎有所缓和。但下一次金融危机,或许就在明天。
为什么金融的危机绵绵不绝?金融研究家们的解释是金融系统有天然的不稳定性,但却不肯解释冷不丁地发生金融“崩溃”根源何在,根源就在于贫富差距问题,让金融市场反映的需求与人本身的需求有了越来越大的差异,这与贫富差距程度成正比。
互联网金融的雄起,可喜可贺,但金融体制既然做不到消弭贫富差距,反而通过科技造富的机制将其越拉越大,那么金融危机的前景就是非常明确的。恰恰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效,才导致了更迅速的不平等的积累,从而使金融的稳定更加“短命”,即金融的危机会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样论述,金融危机问题,就是资本的体制问题了,固有而不可消除。互联网金融只是会加剧它的后果而已。
史无前例的IPO,往往是一个金融周期终结的标志,恰如造楼运动往往是经济繁荣的末日疯狂一样。
由此有必要警示人们,金融危机的周期会因为与互联网的结合而日趋缩短,今天人们在为着阿里巴巴上市而狂热,然而明天就可能迎来萧条。
再也没有和阿里巴巴体量相似的未上市公司了。当阿里透支了资本的狂热后,恐怕互联网金融等的疯狂发展就会告一段落。在1999年时,同样是科技股票的疯狂,最终预示了科技股票泡沫破裂的前景。这一次大致也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