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过程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提法,“改革深化”实际上常陷入理念之混淆、政策之偏颇。
利率市场化的误区
当前把利率市场化作为货币机制改革的目标,并认为货币利率的市场化在于放开利率,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目前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的贷款利率事实上已基本放开;存款利率中的单位定期存款通过所谓协议存款和存款理财化已部分放开利率,商业银行在存款竞争中大量发放的各种贴水,客观上已经使存款利率上浮,中国企业票据存款和居民活期存款的利率也普遍高于国际水平。如果放开利率是改革的关键,则改革的空间已经不大。
那么货币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什么?是货币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利率作为货币价格准确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形成最有效的货币配置杠杆,从而通过货币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基本前提是货币市场上主体行为的市场化、交易规则的法制化、信息的充分透明化,但这些正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仅仅放开利率管制,只不过是舍本求末的形式上的改革罢了。
如果中国货币政策的取向是捆住银行和其它货币市场交易主体来放开利率,其结果只能是使货币市场进一步扭曲。当前货币机制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人为制造货币供求不平衡,向企业投放资金的数量控制日趋严格,甚至近几年发展到对银行法人机构按月、按季控制信贷规模,迫使许多农村银行机构存贷比降至50%以下,大量涉农、涉小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对资金供求主体特别是银行机构附加太多产业政策要求,而且这些政策要求几乎经常变化,银行无法根据借贷主体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作出自主选择。三是在金融产品中的不当限制,对合理创新的扼制,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对同一种类的金融服务监管标准的不一致,形成所谓“套利”空间,导致主体行为的扭曲。四是金融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对投融资项目的判断缺乏客户及项目的充分信息,对其关联资产债务缺乏公正评估、对其信用风险等级无法准确判断,于是不能通过适当的工具,在不同的金融主体中去分配收益风险。在这种环境下,安能生成合理的均衡利率?
概言之,利率市场化是一种机制问题,决不会因为放开利率而一蹴而就。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主体行为的市场化和对这种市场化的产品、服务和创新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及为各类投资主体正确判断风险收益、保障权益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法律架构和信用环境。这是中国金融最深层次的改革,也是监管权力者的真正的利益关系调整——“把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让企业放开手脚在市场上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