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9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风雨同舟路
——中国食用菌协会改革十年有感
□ 中国食用菌协会 于 晨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启动社团改革十周年,为总结回顾主管社团十年改革发展历程,总社社团管理部党委组织开展了“光荣与梦想——社团改革发展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以激发社团工作者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开拓进取的工作热情,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各支部党员、社团工作者的积极响应,本报将此次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摘编刊发,以供交流。 

  2005年1月4日,我踏入了中国食用菌协会。那时,少不更事的我,聆听着领导为我讲述食用菌产业的历史与文化,深深被这个长得个头不大,却浑身都是宝的小东西吸引,至此开启了我与食用菌产业的风雨同舟路。

    光阴飞逝,一转眼近十年了。十年来,协会紧跟行业发展需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大力提升行业服务,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会议会展活动、国内国际培训活动、“小蘑菇新农村”建设活动,大大提高了行业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随着协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形式日趋多样,会员数量由改革前的200多个增长到现在的4000多个。另一方面,协会自身管理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资产也由原来的几十万元增长到现在的上千万元。

    回想起最初踏入协会之时,协会仅有两位在职领导、两位40岁左右的老师,以及4位年近七旬的老同志,我算是唯一的一个年轻人。当时的办公条件很艰苦,老同志全部在地下室办公,楼上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挤着4个人,有客人到协会办事都无处可坐。直到有一天,一位会员看了协会当时的办公环境后说:“你们不是骗人的吧?为什么这么大的行业协会在地下室工作呢?”协会的领导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想尽办法也要让协会搬到崭新的办公大楼,不能因此毁了协会的形象。

    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终于如愿地搬进了办公大楼。那天,老秘书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两家协会共用一间办公室,共用一个会计、一本台账的日子结束了。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真好。”这句话被当时的我牢牢记在脑海里,一直到今天。

    现如今,随着协会的发展,人员变多了,原有的办公室又变拥挤了。工作人员由原来的退休人员,换成了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队伍,目前,协会研究生学历人员5人、本科学历6人;协会拥有了自己的杂志、网站和微信公共平台;设立分支机构8个、工作委员会2个;创建4个品牌活动,其中包括协会自有品牌的行业大会和博览会。

    近10年的时间,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食用菌协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上升期。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工厂化企业有700多家,金针菇、杏鲍菇、珍姬菇基本由以前的大田生产转化为工厂化生产。过去,我在协会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会员部,主要帮助会员解决各类难题,多年的工作使我和广大会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协会给我的已远远不仅是工作经验,还给了我为理想、事业而奉献的决心。这里,有我的老师、我的战友,还有我的无数朋友。

    社会不断发展,行业也在不断进步,我深知,自己也要不断提升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适应协会发展,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成绩。于是,我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还报考了专升本考试,经过不懈努力,在2012年拿到了学士学位。同年12月,我被提升为办公室副主任,我的职业生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如此,2012年1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行业党员队伍中的一名新兵。

    回首协会改革的十年,我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蘑菇行业的“半个专家”,也很幸运地同每一位兢兢业业的蘑菇人一道,见证了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协会的繁荣。展望未来,我对协会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