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很关心何种教育的回报更丰厚。自从十九世纪商学院在美国创立,人们就一直在争论商业智慧能否在学校里学到。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曾说过:“MBA学生知道20种激励理论,却不能激励一个人。”
什么才算真正“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呢?能在别人埋头赶路时及时发现商机吗?又是什么力量使某些商业领袖挽狂澜于既倒,而同时又让有些人一败涂地呢?
那些成功者是在学校里学到了成功的方法吗?还是说天生就会?越来越多的领导力培训者开始对管理发展中的精神状态感兴趣,也就是所谓“心态(mindset)”。
“心态”这个词来源于古老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对象在长期重复特定的任务后,会自发自动地做相同的行为。他们自发做事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就越少注意到自己的相同行为。
举个实例:注意下面两个数字3和7。看到这两个数字你联想到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回答10或者37。很少有人会说4(7减去3)或者21(3乘以7)。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十进制运算(进行计算)或把数字并列(阅读),以至于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我们已经下意识这么做了。
强化练习可让我们辨别出事情的模式,并不自觉地轻车熟路完成任务,无需太大成本。研究者称之为“精神状态”或“心态”。人被调节到某一特定模式后,可快速并自然而然地完成目标任务。
“心态”自身不是知识,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连接态势感知和有效行为模式的“应用程序”。它本是后天习得的,但看起来自发而且自然,以至于缺乏这些能力的人会认为它是个人特质。
商业敏感度和管理技巧可被理解为自动的模式识别和自发的问题解决。一个人能快速察觉到势在必行的事情:“当我看到该做的事没有做,或者做得不好,我总会看到一个创造财富的新机会。”这种心态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吗?
学校有一种用是非题来培训学生的倾向,一个预设的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和很多错误答案。在现实中,很少有这种现成的问题存在。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商业不是解决问题,而是为抓住机会而生。
教育有益,但同时又限制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展。这可能是因为教育项目至多在内容层次上提供知识,而不是在开发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正确心态。这样来看,学校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