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向降准政策所释放的数千亿元资金中,到底有多少流向小微、“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目前实际效果可能尚未达到预期。7月信贷新增规模较大幅度下降,尚未出炉的8月数据似乎也不乐观,9月银行放贷积极性似乎并不高涨。这种情况直接反映在小微企业上就是贷款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个别地区有所加剧。
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将资金给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贷款增加不多,小微企业没有获得定向降准的资金。那么,定向降准的资金去哪儿了?主要环节应该在商业银行这里。央行肯定将定向降准的资金释放给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理应按照定向降准确定的方向贷给小微企业。而商业银行却不愿意贷,小微企业也没有获得定向降准资金。那么,定向降准资金肯定在商业银行里或者商业银行将资金使用到其他用途上。
定向降准的资金说到底还是商业银行自己的资金,只不过是被央行按照法定准备金要求锁定了。央行定向降准从资金上来说,是将银行资金在央行账户上被锁定冻结的资金解冻给商业银行而已。
商业银行不会让定向降准的资金躺在自己账户上睡大觉而赔本。定向降准的资金不给小微企业,肯定用在了更安全、获利更大项目上。金融机构把定向降准的资金统一划给总部,总部进行批发性同业拆借、购买理财产品甚至信托产品或者其他金融系统内投资来赚取利润。
另外一个使用方向是流入到了房地产领域和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一是通过同业合作、信托、证券、基金等平台将定向降准资金投放到国家限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房地产企业。二是一部分资金放给小微企业后,小微企业将资金高息贷款给房地产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谋取高利。
银行不愿意将定向降准资金放给小微企业,根本责任似乎不在银行本身。目前小微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处在下滑阶段,资产质量压力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哪家金融机构也不敢贷款。强迫银行贷款,不仅埋下贷款风险隐患,而且对不景气的小微企业也不是好事。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除了完善金融体系外,主要还应该解决好小微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出路在于改革。当务之急是减轻企业负担、减少政府干预,开展整顿“乱收费”行动,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彻底激活民间资本的内生动力,使中小微企业轻税薄赋、轻装前行,将其市场活力彻底激发起来。
这些内生机制形成后,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将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就会成为香饽饽。银行信贷资金就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