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已于日前正式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但出乎许多业内人士意料的是,此前呼声最高、被认为有望先拔头筹的阿里网络银行,却因未正式提交筹建方案而缺席其中。
所谓网络银行,是指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开展业务的银行,没有线下的物理网点,因而也被称为“没有银行的银行”。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宣布申请设立网络银行之初,就曾引起市场巨大的关注和无尽的遐想。
网络银行以互联网为平台,业务不受地域、物理网点、营业时间等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甚至通过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就可以完成银行主体业务的存款、贷款、结算、支付、理财等各类业务。这是传统银行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而且,由于网络银行没有物理网点,节省了巨额的网点运营费用和人员开支。通过互联网金融方式办理的交易成本仅为传统柜面方式的约五十分之一,是通过ATM方式的约十分之一。正因为如此,众多分析都认为,网络银行较传统银行有一定的独特差异化优势,更有助于推动传统银行的变革和创新。
虽然在中国,网络银行尚无先例,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网络银行却并非是新鲜事物。早在1995年,美国就诞生了全球第一家专门的网络银行SFN B,在此之后英国、日本等国家也都先后出现了专门的网络银行。
虽然目前国内对于网络银行亟需相应的监管法规完善。但不可否认,网络银行在国内“落地”很可能已经只是个时间问题。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趋势不可阻挡。移动互联网改变的不只有客户的消费行为,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客户的消费体验。客户要求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限制、打破传统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打破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服务限制,要求银行能为其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而网络银行作为金融和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产物,恰好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上述需求。
其次,网络银行引入国内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多年的摸索,国外网络银行的模式已经基本成熟。中国情况看,尽管网络银行尚无先例,但过去数年间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步伐走在了世界前列,P2P、网贷、众筹、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先后崛起,而且国内已经出现了首家纯网络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这些都已经充分证明了目前中国具备了网络银行的生存土壤。尤其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电商企业,掌握了数据、客户、资金等资源,具备了强大的客户基础、品牌知名度和金融运营经验,有望从传统银行手中抢得一杯羹。
此外,无独有偶,近期韩国也表示有意试水网络银行。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金融监管正在研究放开网络银行的可行性。这一消息也迅速引发了韩国金融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此前韩国曾在2001年和2008年两度试图推进设立网络银行,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功。而本次韩国金融监管的态度明显转向积极,也正是因为全球范围内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大背景。
在现代IT技术的冲击下,近几十年来,银行的业务形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上世纪90年代,网上银行服务刚刚出现之时,比尔·盖茨就曾预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终有一天银行网点将会消失。尽管截至目前,盖茨的这一预言尚未成为现实,但正如美国知名未来学家、移动金融研究学者Brett King在《Bank3.0》一书中所表达的,重要的是银行服务,而不是银行本身,“在Bank3.0时代,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或许,“没有银行的银行”真的已经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