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供销合作事业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49年10月1日山西省供销合作社成立。
1949年—1957年,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处于蓬勃发展阶段。1956年5月,省供销合作社召开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7年,全省基层供销合作社进行了积极稳步的调整,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集镇社的优势开始显示出来。随着对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不断推进,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形成,供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1958—1978年,是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前进阶段。该阶段,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系统经历了“三分三合”的曲折历史,但全省供销合作社积极面向农村,面向生产,扎根群众,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涌现出浮山县寨圪塔供销合作社、平顺县石窑滩供销合作社等先进典型。
1978年至今,属于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西省社进入了改革探索阶段,按全民所有制性质要求进行改革。1982年,山西省社开始进行恢复“三性”的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由“官办”变“民办”。成为继黑龙江省之后全国第二个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体制的省级联社。
1996年3月1日山西省社召开了第六届社员代表大会。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社改革的决定》文件精神,重新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
2013年,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购进总额完成325.9亿元,同比增长24%;销售总额完成353.49亿元,同比增长24.6%;汇总实现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25.95%。今年1—6月份,全系统购进总额完成165.3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购进农副产品25.7亿元,同比增长27.9%;销售总额完成182.1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7.8%;汇总实现利润9147万元,同比增长23.73%。
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市级社11个、县级社114个、基层社1177个;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426个,建立各类协会252个,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268个、农村便民连锁商店25430个、庄稼医院874个;全系统共有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74个、销售终端网点6596个,山西农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省各地设立了41个分公司、70个县乡级农资配送中心、4000个终端销售网点,成为全省农资流通市场的主力军;共有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153个、零售网点17720个,为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服务;已建成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67个、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210个、收购网点462个;已建和在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集散市场59个、回收网点达1454个。各级供销合作社还创新多种方式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农化服务,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