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推进,随着民营银行试点已获批,金融机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存款利率市场化日益推近,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银行业竞争日趋“红海化”,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时代即将到来。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攻坚期,股份制改造、商业化运营已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但是面对即将出台的存款保险制度,面临金融企业破产倒闭的常态化,改制或许可以帮助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抢抓机遇、合理运用政策、正确分析和有效把握形势、大力提升经营水平、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改革进程,是农村信用社加速转型、迎难而上、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
打破思维定式 坚定改革信念
县级联社“一把手”要打破固有思维,摒弃畏难情绪和求稳怕乱不敢担当的思想,要从改革发展大局出发,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要被历史包袱和眼前困难所羁绊,要放远眼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的道理;要多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和借鉴,要走出去、引进来,把好的、适宜的、成熟的经验引进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学以致用”。
总之,思维决定行动,信心比黄金更有价值,“一把手”的引领和决心对改制至关重要。
拓宽思路 做好阶段性经营
农信社要做好改制指标的监测,强化改制期间阶段性经营。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不要被高额的改制资金缺口数据所羁绊,要认真深入探究其成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科学合理安排,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学会“用行动改写未来”,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二是清收不良是关键。要把不良资产清收活化和处置工作放在弥补改制资金缺口的首位,有效压降不良资产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不良资产数额下降直接与资产损失准备缺口和改制资金缺口总额息息相关,不良资产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根据资产损失准备余额实际,可以少提或不提拨备;反之,如果账面拨备金额超出了应计提的规定比例,超出部分还可以用于核销一部分不良资产。清收化解不良资产有很多措施办法,除了任务、责任、奖励、法律等常规性清收手段,还可以采取依法核销、政府资产置换、政府出资购买、发起人出资购买等方式,条件允许采取资产剥离、资产重组、债权转股权、资产出售(如公开拍卖、转让)等方式也是可行的,可以多措并举。对于不良资产清收活化乏力、历史包袱沉重的,农信社考虑到后续募股压力,建议重点运用好现行政策,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尽最大努力帮助化解,便于合理减轻发起人出资认购不良资产额,增强投资者信心。
三是扎实经营、务求实效。农信社在遵循审慎经营原则,做好传统的信贷等方面业务的同时,可以规范开展融资融券及投资理财等附加值较高的业务,合理运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加收益,竭力弥补亏损,提升拨备计提能力,不断壮大资本实力。
四是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农村信用社改制有利于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将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成长和盈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为国家和地方带来更多的利税收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以人为本 人才兴业
坚持人本理念,大力培育、吸收和引进人才是关键,切实解决人才瓶颈导致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为持续经营积累发展后劲,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打造“四型团队”(即学习型、创新型、协作型、开拓型团队)。首先,打造学习型团队。开展“学习型组织,智慧型员工”活动,通过培训、视野拓展、拓展训练等方式,不断培养员工学习能力,提升员工职业素质。其次,打造创新型团队。在银行树立“人人可以创新,人人追求创新”的理念,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结果共享机制,引导员工将创新与制度、产品与客户及市场相结合,激发员工的创新灵感,提升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再其次,打造协作型团队。金融服务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多部门、多条线的合作愈加重要。教育员工树立协作意识,注重集中和发挥员工集体智慧,努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打造开拓型团队。坚持科学的用人理念,着力打造“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团队。
二是培养“四种人才”,即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后备人才。首先,挖掘优秀的人才。从他行挖掘经验丰富的、业务熟练的技能人才,引进高端人才、特色人才、管理人才,用其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前瞻的战略思维来影响和促进自身各项业务稳健持续快速发展,推进先进经营理念的快速植入、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迅速推广与熟练运用。其次,聘请高技术人才。定向招聘投行和理财等业务所需的专业化高端人才,为合理配置资产、高效运用资金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三,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与院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将银行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实际教学之中,进行定向培养。
第四,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以岗代训、委托培训等多元化的培训渠道,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高管人员管理和驾驭风险的能力。
以转型促发展 开创特色服务
围绕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宗旨,加快服务转型升级,改善服务方式,创新服务产品,优化服务方向,竭力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一是做好服务方式转型。围绕“六大金融”理念,依托科技支撑,以“转型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品牌,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特色服务,实施差异化战略,坚持多元化创新,致力农村普惠金融,推动实体经济与农村金融体系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做好服务产品转型。依托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服务产品,提供多元化服务,持续满足客户需求。一方面,不断研发与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客户为中心,找准切入点,拓展上下游,打造“金融链”,研发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产品设计上顺应专业化、组织化发展趋势,策应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要素市场化进程,同时与专业合作社互动,创新各类信用共同体贷款。另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现代服务。依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建设,通过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账户管理、缴费支付、转账汇款、消息定制、存贷款预约、贵金属订购、投资理财、业务宣传等多项便民利民增值服务,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三是做好服务方向转型。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服务将是挖掘利润的新渠道,服务逐渐成为决定客户去留的关键因素,服务也是银行在残酷竞争中的立足之本。在服务方向转型上,农信社应力求由“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变。一方面,加快服务升级。构建“总部服务基层,后台服务前台,全员服务客户”的大服务格局,引导员工在转型中实现自我角色转变,由原来的柜员转变为“服务员”和“营销员”,由“向客户微笑服务”向“让客户微笑”转变。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特色化产品与服务。以基层信用社为单位,依托地方经济特色,挖掘符合地方特色的经营产品,打造“一社一品”,并按照差异化服务要求辅以特色化服务,竭力提高客户的粘性和满意度,全方位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巩固和提升市场份额,强化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