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山西省农信系统提起长治,最引人瞩目的亮点莫过于其快速推进的农商行改制,以及由此驱动的轰轰烈烈转型发展热潮。依靠坚持不懈地推进改制化风险、优化质量强实力,长治农信社一举实现了资产质量从“倒一”到“第一”的历史性跨越,为转型发展疏通了经络,赢得了时间。
从路径之困到凝聚改制力量
2009年,长治市有7家机构深陷高风险泥沼,不良资产占比一度逼近48%,不良包袱体型庞大、资产质量严重堪忧,饱受体制机制不畅的“枷锁”之困和长期低层次发展“病诟”制约,徘徊不前。
“走出去看看!”成为了当时唯一的解决之道。在办事处和当地银监部门的引领下,从2009年开始,全市农信社各级高管先后赴内蒙古包商、鄂尔多斯、河南三门峡、山东滨海、浙江台州、广东顺德、江苏常熟、吉林九台、广西桂林等十余家先进农商行考察学习经验。此后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深受洗礼,转型发展、创新探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
主动创新转型探索
“以前闭门造车自我感觉良好,一出去才发现外面一片精彩,而我们落下的实在是太远了。”考察归来的一位高管深有感触。
感觉到差距的高管队伍还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对于学习借鉴产生了强烈的“饥渴感”。为了能够迎头赶上,各行社组织选派各层级员工开展了广泛的考察学习、借鉴取经。一家农商行为了开展社区银行建设实践,董事长多次以客户身份暗自蹲点调研。
学习借鉴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落地”,恰恰在这个环节,长治的几家机构遇到了共同的难题:落地效果不达预期。怎样解决呢?
“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自己做不了,就让专业机构帮忙做。”这是几家农商行探索解决问题的共识。
潞城农商行针对不良资产清收难度大、进度慢及股东要求快速回报意愿十分强烈的现实情况,按照先易后难、一户一策的工作思路,引进乌克兰不良清收顾问团队,借助国际先进不良资产清收技术。短短两月累计清收本金3510.68万元,利息2505.51万元;115户贷户制定了还款计划,金额共计922.03万元;郊区联社在全市最早引进北京理恒公司对服务工作进行全面改造,成立专门的客服部门配合抓落地,两年实践后,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黎都农商行引进北京理恒、江苏玖华创银、上海复为品牌策划同时启动了规范服务、微贷技术、品牌建设三项战略工程,进行全方位专业化改造。
调结构,探寻创新发展新蓝海。近年来,长治市农信社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转变:由大向小转。黎都农商行一挂牌就确立了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立足打造“黎民百姓的本土银行,小微企业的特色银行,县域经济的主流银行,服务社区的贴心银行,开发推广了商易贷、诚易贷、薪易贷、存易贷等为主要产品的“黎都易贷”系列。
潞州农商行改制以来,依托市区区位优势,深耕微贷。目前已研发了针对法人客户、个人客户的金葵花系列12种产品、金种子系列33种产品,累放小微贷款2000余笔,金额2亿元,且没有一笔形成不良。短短几年间,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已上升到25%。
由零散向规模转。近年来,为了适应农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趋势,长治各级农信社不断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扩大担保范围,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纳入抵押范围,在地方政府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开办土地收益权抵押贷款,拓宽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路径,开辟了一条金融服务“三农”的全新路径。
由传统向创新转。一方面是资金营运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长治市目前有5家机构建立了资金营运平台,3家机构今年以来累计发行理财产品63期,余额60亿元。潞州、黎都、长子三家农商行在上海建立了资金营运研发中心,黎都农商行“金动力一期”理财产品已获准发行。
另一方面,三种模式大胆试水互联网金融。一是携手电商巨头,进军“产业带”金融;二是“银电”合作,搭建区域电商平台;三是开通微信银行和公共服务平台。
从管理指导
到创造转型提质环境
从组织引领各级高管外出考察学习转变观念到为多家农商行改制创造良好条件,从对农商行、信用社实行分类管理开展转型提质业务竞赛到开展覆盖全市的“服务品质提升年”专项活动,从高管业绩公开排队红黄旗警示到多种方式搭建创新发展交流学习平台。
近年来,围绕“转变作风,优化职能”,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长治办事处更加突出了对基层的服务职能,通过采取多种有效工作机制,在全辖积极营造出一种“敢想敢试、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正是这种鼓励探索的创新氛围、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和开放交融的合作氛围,激荡着、汇聚成山西农信转型提质浪潮中的长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