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从7月起,《农村金融》周刊组织开展了记者到农村金融机构蹲点学习活动,蹲点以“深入、贴近”为基本要求,记者与农金人同吃、同住、同工作,切实体验基层农金人的喜怒哀乐,并将记者的所思所想成文开设专栏刊发。
从本期开始,将记者的蹲点日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2014年7月28日,星期一
天气晴,温度:19℃—31℃
在微贷工场东盛大街团队,今天是团队主管跟大家一起扫街的日子。
8:36,开过早会,团队主管球儿便带队出发了。
球儿的全名叫王秋娜。是三年前微贷工场成立时的第一批团队成员。2012年4月开始,因为业绩突出,她被提升为团队主管。
东盛团队共五个人,除了团队主管球儿,还有大齐、继宇、思思、尧尧,都是九零左右的年轻人。这是微贷工场“标准化”的团队规模。
今天大家扫街的范围是东大桥和光复路两个地方。停车后,大家麻利地从车子的后备箱里取出自己的东西——每人一叠百十页的宣传页。约定好集合地点后,大家兵分两路“开工”。思思跟尧尧一组,大齐、继宇跟球儿主管一组。
在出发前的早会,球儿已经向大家分析了市场形势,并提示了几类重点客户群:每年九月,黑水路批发市场的商户们要换摊位,扩大摊位、进货补货的商户就可能需要小额贷款;每年十月之后,是轮胎店、汽车配件店大批进雪地胎的时机……
“您好,我是长春农商银行的,小额贷款您需要么,做生意用的,进货、扩店、装修店面都可以用,无抵押。”
每走进一家店面,尧尧都会温柔而清晰地介绍着微贷工场的小额贷款。
瘦瘦高高的尧尧给人的感觉是文静、内敛、不善言辞。不过她说,工作与生活中的自己具有“两面性”。据说,她手里的存量客户有60个左右。
进店宣传,会遇到各种情况,但尧尧一般都会妥妥地接下:有看到宣传彩页后说“不需要”的、有说老板不在家的,尧尧都会微笑着说一句:“那传单先搁您这吧,如果有需要,您再给我打电话。”
尧尧说,这还算好的,有些人会是听也不听、看也不看,直接拒。
问及被拒后的心情,一旁的思思接过了话,“都习惯了!总生气哪能行,总不能影响一天的工作吧。”
扫过两条街后,头顶的太阳已渐渐变得炙烤。尽管是拿手中的宣传彩页遮着脸,但尧尧的脸还是被晒得通红,在思思和尧尧的后背,都已经有汗水浸出了工装。
说话间,尧尧的手机响了,是球儿主管催着到指定地点集合再去另一条街。
“咱回去吧。”挂了电话,尧尧跟思思说。
思思边应着,边向马路对面张望,“咱把对面那排店铺走完再回吧。”两个年轻人又奔马路对面去了。
一家又一家门店,一条又一条街。渐渐地,大家的步伐开始放慢。大个子的大齐已经喝完两瓶水了。
11:36。从出发开始算,大家已经不歇脚地走了近3个小时。球儿主管宣布带大家到附近一个商厦的地下餐厅吃饭。
午餐吃面。方便,又快。坐在面馆的椅子上,若不是面馆里就有洗手池,大家可能连洗手的环节也省了——太累,有些没力气走了。
12:22,午饭结束,球儿宣布着下午的工作:球儿主管跟尧尧回总部给客户发放贷款,没有放款任务的成员下午继续扫街。
没有异议,之前还仿若“粘”在座椅上的年轻人们,即刻起身出发。
谈及年轻的微贷团队,微贷工场副总经理肖添翼说,年轻的团队,有着让人羡慕不已的优势,也有着无法回避的劣势。但作为管理人员,他们愿意,也喜欢跟这些年轻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