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何时开始种茶?根据中国史料记载,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1808—1822年,由在巴西的葡萄牙王室负责,招募中国茶农在里约热内卢种茶,中国茶农是巴西种茶的主力军。第二阶段为1824—1889年巴西建立共和制,由圣保罗省与米纳斯吉拉斯省的一些庄园主种茶,中国茶农仅在一些地方起技术指导作用。第三阶段从1889年巴西合众国成立至今,主要由巴西庄园主和日侨、日裔负责种茶,似乎无中国人直接参与。
巴茶之源
回顾历史,中国茶树与茶籽最早于805年传入日本,1763年传至瑞典,1824年输入阿根廷,1848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先后引进印度和锡兰,东非与南非各国1850年以后才陆续发展,1858年中国茶树苗才大量输往美国。从时间上看,巴西是世界上第三个、美洲第一个开创种茶的国家。
1808年,葡王室通过澳门当局直接招募中国茶农到里约热内卢市种茶,中国茶农主要在里约热内卢植物园(Jardim Botanico)、圣克鲁斯庄园(Fazenda Santa Cruz)和总督岛 (Ilha do Governador)种茶。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建于1808年6月13日,原植物园地域辽阔。一些巴西学者认为,当时中国人在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内“猴子河谷地”的庄园种茶,一直至1890年。据清朝兵部郎中傅云龙1888年访巴时记载,当时还有8名中国茶农在植物园劳动。
圣克鲁斯庄园是耶稣会传教士建立的庄园,是里约热内卢领地(Capitania)内最大的庄园,曾拥有数千奴隶。在耶稣会传教士1758年被驱逐出巴西后,此庄园一直由巴西总督府管辖。1808年葡王室迁至巴西后,这里成了葡摄政王若昂六世的夏宫,现今已成为里约热内卢市西区的一个居民区。
一些中国茶农还曾于1813年被派往里约热内卢省的南里奥格兰德州试种茶,据说未成功。
播种圣保罗
1819年,一位工程师将一些中国茶农与茶籽从里约热内卢带往圣保罗市,使圣市的种茶业繁荣兴旺起来。
圣市种茶始于英国人约翰·拉奇(1792—1861年),他是英国茶叶专家,1808年随葡摄政王若昂六世到巴西,起初留在里约热内卢市经商。据圣市当时的杂志记载,若昂六世在1813年(另有说法是在1808年)将圣市的Morumbi庄园赐给他种茶。据说,他1813年接收了“大宅邸”一带的庄园,又于1825年6月26日签约购得Capela庄园。Capela庄园面积很大,约1700公顷,19世纪20年代左右,茶园长势茂盛,生产红茶。约翰除种茶外,还种葡萄,酿酒。不过1836年约翰卖掉此庄园,但是“大宅邸”庄园尚存,现修复后可对外开放。
第二位在圣市种茶的是一位中将,他于1820年左右在自己的庄园与离其不远的共和国广场一带种茶,共种茶树5.4万株。他没借用中国茶农,而使用非洲黑奴种茶。1833年写了本《论采茶》的书,据说他甚至想从茶籽中提炼一种照明油。中将1834年去世后,其后人将庄园卖给其他的家族。
第三位是当地的一位男爵,他是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多斯桑托斯上校的侄子,上校在该市一条河谷中有一个很大的庄园,位于今圣保罗大剧院一带。1822年上校去世后,他继承了此庄园,在庄园内种茶与蔬菜,养奶牛,因而被称为“茶庄园”。他1876年去世后,其寡妻再婚后,仍住在前夫的大宅邸里。直到1889年后,茶庄园转手出售,1903年被征用建圣保罗大剧院。
第四位是一位从岳父手中继承了一座大庄园的上校。1829年左右,他已栽种有茶树2.5万株,茶树龄徘徊在1—10年,每年采茶两次。据说茶叶质量比不上中国茶优质,而且茶价比当时进口的中国茶高。
总之,在圣市种茶的历史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当日本移民抵达圣市时,在市内很多地区均发现荒芜的茶树园。日本人采摘茶叶自用,或砍掉茶树盖房子。
由巴西走到欧洲
葡萄牙种茶的地方是在亚速尔群岛中圣米格尔岛北部的福莫索港附近,始于Mota家族,茶种是哈辛托·雷特1820年左右由巴西带去。1878年9月7日,聘用两个中国茶农赴岛指导种茶与焙茶,并带去更多的茶种。葡萄牙的Correama茶厂于1874年开始种茶,20世纪初产茶700吨,目前仍有茶园32公顷,年产茶33吨。圣米格尔岛的茶树主要是小叶的中国种和大叶的印度阿萨姆种,产红茶为主,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达到鼎盛期。
1838年,法国《自然科学编年史》(《Annales des Sciences Naturelles》)的编辑D.M.吉耶曼专门到巴西里约热内卢植物园考察种茶技艺并采回中国茶树苖。1839年,他还去圣保罗市参观一些庄园主开发的茶树园,并索要中国茶树苖做研究。当时,法国政府鼓励在法南部地区种茶,是他把中国茶树苖从巴西引进了法国。
巴西茶业几起几落,曾一度为世界上主要产茶国之一。时至今日,巴西仍自产茶叶,但是产量不多,大部分还靠进口。巴西人喜欢喝茶,称其为“仙草”,认为是“上帝赐予的神秘礼物”。他们在绿茶里放白糖和薄荷,红茶里放柠檬和牛奶,不过最受当地欢迎的茶饮,还要算马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