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组最新的数据:据年中时点的统计数据,四大行6月存款大增2.2万亿,较去年同期多增近万亿。近万亿是什么概念?余额宝最近的存量规模是5000亿元左右,等于是四大行的存款规模增加了4个余额宝的规模。
在整个社会的储蓄资金中,银行无疑是最大的资金沉淀和管理方,因为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银行是主要的资金流动和结算方,也是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托管方,而且是最终方。在现有的金融法律框架下,银行还是唯一一个具有最全面的货币流通和兑现的机构,其他的金融和类金融机构要么是托管,要么是充当这种渠道之一。其实,互联网金融最开始起到的也是渠道的作用。
2013年开始喧嚣的互联网金融,以银行时代的改革者和搅局者进入大众视野,并依靠在线理财、P2P、电商支付金融以及应用场景的便捷化来推动了底层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用户体验的推崇。
即便是今天,互联网金融的热度虽然已经从一个喧嚣的沸腾期进入了一个比较平稳的过渡期,但是以电商金融、P2P、众筹、数据征信、平台服务等为多种表现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依然在优化着自己的金融化体验。
问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前期的政策利好和窗口期的红利已经基本上被使用了,一方面监管的压力在加大,不论是后期出台评级的措施加强针对性的监管,还是用牌照的形式控制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几个模式都已经进入了高层的监管视野。
站在这个特殊的时点,四大行的存款之所以能大增2.2万亿和整个经济的调控是分不开的,前期的经济结构性调整,用盘活存量的方式来推动转型,但是经济有逐月下滑的趋势,为了保证年内既定的经济目标,央行在多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同时,通过定向降准,常备借贷便利以及短期的流动性管理工具来保证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同时,银监会也通过放松对存贷比口径的统计来释放部分资金(4000亿至2万亿),在贷款额度、释放流动性以及存贷比放松的多重影响下,银行业揽储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在银行存款大增面前,互联网金融去了哪儿?一方面是部分资金在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得了投资收益后,由于其收益的下降以及银行理财投资产品收益的上升,开始回流银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大多是走了一个渠道(除了少数具有融资类性质的业务,如P2P和电商小贷),并没有彻底脱离银行的流通范围。
所以,在银行存款大增的特殊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分流存款的趋势有小范围缩减的迹象,打个形象的比喻,银行业是一棵大树,存款资金就是其中的脉络,而互联网金融就像是长在这棵大树上的枝叶,依赖于银行的存款来源供应,并通过自己的“光合作用”获得收益,部分还是要重新流回树干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