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7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微刺激发力能否挽救扭曲的信贷市场

□ 本报记者 李 阳

中新社发 徐劲柏 摄(cnsphoto供图)

 

    异常清晰和精准的政策指向,能否一定带来料想之中的变化?

    本月初,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商业银行存贷比正式按照新调整口径进行计算,但是新规落地已近一个月,市场反应低迷。

    尽管定向降准、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等定向调控的“靶心”已经确立,但由于释放出的信贷规模非常有限,一些金融机构仍通过同业业务、理财、票据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挑战贷款的规模限制,手段花样迭出。

    “由于行政管制等原因,商业银行没有资产负债经营完全的自主权,因而产生了一定的行为扭曲。存款冲时点、贷款绕规模,这些都是商业银行行为扭曲的表现。而这种扭曲也扭曲了货币信贷的信号,对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市场稳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如是说。

    信贷市场的扭曲,让监管新政略显乏力。

    挑战贷款规模方式多

    多银行为了满足存贷比不得超过75%这条红线,都要经历一番挣扎,银行需要一种把部分贷款移到表外的方法。

    为了避开存贷比、贷款规模等政策限制,在监管层三令五申之下,一些银行的同业、投资类的表外融资业务,仍在狂飙突进。

    银行票据业务是银行操作表外融资的惯用方法。

    “A银行签发承兑汇票,然后再从B银行贴现套取资金,企业通过在银行存入保证金,开取承兑汇票,贴现后进行融资,这样通过票据就把信贷规模转嫁到另一家银行,突破了银行对企业的授信限制,只要银行不是用自有资金支持客户,不占用信贷规模。”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对企业而言比较容易融资的手段。

    据了解,银行非常喜欢发行此类票据,“因为对银行而言,这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成本。”一位农商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表外负债,而且银行不需要为这些负债持有资本,或是在计算存贷比的时候计入这些负债。“在贴现之后,这些票据就和企业贷款是一样的了。”

    而这并不是票据业务的终结,银行还会在回购协议下购买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只是暂时买进这些汇票。”一位中部地区农信社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说,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不超过6个月)后,这些票据会由最初的贴现行购回。“就等于把贷款以汇票形式卖给了其它银行。”

    “用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做了抵押,实际就是银行为企业提供了担保。如果承兑业务开展规模比较大,增长比较快,会使得银行的风险放大。因为业务量越大,票据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出现违约,就要银行来承担责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指出。

    不止于上述手段,近年来资产证券化也成为不少银行突破规模控制的新招。

    “举例来说,假设有10个人向我们银行贷款1000万元,两年后到期,平均年利率为10%,我们就可以用这1200万元(1000万元本金和200万元利息)的债权为基础,发行面值为10000元的标准化债券1000份,总发行价为1000万元,为期两年,年利率为5%。”一位城商行信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人士解释说,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仍然拥有1200万元的债权,虽然承担了1100万元的债务,但手头拥有了1000万元的现金。两年之后,银行从贷款户那里收回1200万元,偿还债券持有人1100万元。“资产证券化属于表外记账,自然就突破了存贷比的限制,绕开了监管,银行还可以从中赚取5个点的利差,同时也不影响自己的监管指标。”

    很多银行为了满足存贷比不得超过75%这条红线,都要经历一番挣扎,银行需要一种把部分贷款移到表外的方法。就这样,勒紧的口袋里总还是有沙子漏出。

    “中国存在着广泛的非市场机制的利益动机,刺激投资者和生产者追求资本收入最大化,而不是资本效益的最大化。这一思维造就了影子银行和银行影子业务的异象繁荣,超前金融自由化快速释放体制的扭曲:银行通过同业、理财等模式绕开僵化的、效率低下的贷款规模和贷存比的控制来支撑信贷扩张。”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分析了目前扭曲的信贷市场。

    贷款规模限制冲淡调整效果

    贷款的需求旺盛时,额度不够用;如果需求不足,银行又要想办法保住额度,这给银行资金配置造成困扰。

    监管层希望通过定向降准、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从而调整信贷结构,引导信贷资金,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但是贷款规模限制仍然是悬在中小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次调整跟我们关系不大,”中部地区一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表示:“我们的存贷比目前很低,不到40%,主要还是受制于贷款规模的限制,虽然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是希望扩大信贷扶持的宽松信号,但具体到落实中还有很多限制因素。”

    他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该行完全有实力为客户提供贷款,但是如果不顾贷款规模而放贷属于“超限”,就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罚,这样做极大地削弱了农信社对农业、小微企业及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可因贷款的规模限制冲淡存贷比松绑的效果,应有效避免新政的“脱靶”,让更多的资金来有效扶持实体经济。

    “我并不认为放开贷款规模限制,贷款就能真正流向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北京大兴一家村镇银行董事长对放开贷款规模限制持有否定的态度。

    贷款的需求旺盛时,额度不够用;如果需求不足,银行又要想办法保住额度,这给银行资金配置造成困扰。

    据了解,有些银行信贷额度用不完,就采取一些变通方式“占住”表内贷款规模,贷款实际上并未直接投入实体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希望能够真正意义上改变信贷规模限制政策,他建议要进一步优化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进行特定贷款额度的倾斜,加强监管的协调,才能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实体经济资金的释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则建议,“可以考虑成立金融基金,将银行经营收入的1%放入基金中,由国家层面进行调节,哪里缺钱就借调这笔钱。”

    “由于目前受经济形势下行影响,银行也应该主动压缩贷款规模、调整信贷结构,控制好贷款风险,遏制目前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势头。”中部一家农商行资金运营部经理对放开贷款规模限制持谨慎态度。

    “银行不能为了赚取贷款利息而疯狂放贷,只有强有力的监管才能保持金融市场有序进行。”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处长黄广明接受《农村金融》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