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建设初期时,员工素质普遍很低,更不要提专业的人才。刚刚毕业的我是接父亲的班才做起茶馆这行,我学的专业是酒店管理,在五星级大酒店实习过,希望用正规专业的水准要求茶馆从业者,当时的员工上班很懒散,我却是用专业、内行的态度服务顾客,可这样却得不到其他员工的理解,所以很难带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而日后的这种转变几乎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呕心沥血。
2003年起我开始全面接手茶馆,我要带领老员工与自己一同变革、融入、前行。我在没有精准的市场定位的前提下,不断摸索着顺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方式,最终渐渐发展为老舍茶馆的四个经典盈利模式——茶、戏、餐、礼品。这是以京味文化为载体的盈利模式,也是两代创业人的收获。
我们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真正的品牌运营市场化阶段。可喜的是今年3月份老舍茶馆总店实行经营责任制,而且连锁发展部分也由专业的团队开始运营。我觉得我该有一种责任和担当,就是把价值观、战略思维统一起来,让执行团队去执行。而且还不能脱离中国传统茶文化,茶馆的盈利模式一定要在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进程当中进行市场化的转型,这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前些天我们做了一个国茶汇活动,整合了如龙潭的信阳毛尖、绿雪芽的白茶、武夷星的大红袍、正山堂的红茶等16种品牌,再加上老舍茶馆的品牌,共有17种品牌。国茶汇运营的方式是来丰富我们的产业链,丰富我们的产品体系,而且也是对茶馆品牌的塑造。
从连锁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只有两个模式:一个是茶艺馆模式,只提供产品和服务,打造地域的商务人士和文化人士的交流平台;第二个是以演艺为中心,与京剧院、木偶剧院、相声剧社合作演艺产品。现在老舍茶馆总店的盈利核心是演出,但在执行店大运村大屯店的盈利模式靠的是产品体系。我想如果茶馆可以与地域性的茶文化平台整合起来,联合专业化的运营,盈利会更好。
如今专业人才进入以后,把茶馆线上线下的互动做得非常好。老舍茶馆现在有一个手机终端的自助游,老舍茶馆有40多个景点,可通过手机终端扫码,了解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同样还会讲解相关的茶叶知识。
最后,我提倡茶要简单喝,只有把茶真正融入到生活,才能让它传承下去。
张心忠:
茶品牌的时代到来了,从2003年国家重视食品安全时就意味着茶要走向品牌时代,茶如果没有品牌就很难把控,未来要靠品牌拯救茶行业市场。老舍茶馆和茶品牌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茶的品牌也要借助于茶馆做舞台,好的茶叶要和好的茶馆强强联手。另一个就是老舍茶馆连锁的问题,连锁要做到标准,做到复制,从这两点来评判茶馆连锁之路的话恐怕会慢一点。标准化最核心的是产品,如果茶、戏、餐、礼做到标准,并把北京城市文化名片复制为他各省文化名片,那么老舍茶馆连锁经营指日可待。
姚兴全:
老舍茶馆具有它的独特性,如果说中国要开星巴克式的茶馆,那么老舍茶馆是有希望的。星巴克准备5年内在中国开3000个茶吧,我想这恐怕是人家的盈利模式决定了这一愿望的可行性。茶行业为什么在国内发展得迟缓,不能壮大,根本原因在企业家的意识。他们大多数是生产型人才,但是并不懂市场,往往容易错失良机。
葛卫忠:
通过尹总的介绍对老舍茶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认同尹总对茶行业的角色定位,要做茶行业的渠道品牌。从竞争者角色定位看,如果做到产业链关键资源的有效组织者,那么您在茶行业的话语权会更大。老舍茶馆想在茶行业打造一个渠道品牌,我觉得除了刚才您提到的茶、餐、戏、礼作为一个主要的核心模式和全国性的加盟形式,我觉得老舍茶馆的定位应该是融入大众的,走向全国就是融入全国大众的定位,建议分店结合当地特色去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