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达O2O的模式来看,以现有电商格局来看,通过Wi-Fi和手机客户端打通线上和线下会员体系,将线下流量转化成线上会员,再通过多次营销形成会员粘性,重新回到万达广场的生活服务类商家进行消费。
万达集团的多业态,显然对于这种模式的应用拥有了广泛的商家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下再通过已经成熟的Wi-Fi商业模式和手机客户端,配合商家让利出来的优惠券,在初期获得更多可营销的会员。只是在王健林传统的思维里,似乎这样做仍是为了更好地招商、提高租金和获得更多广告收益。
万达的电子商务模式概况来说就是:通过Wi-Fi和手机客户端(二维码)方式将线下几亿人流转换成线上的过亿会员;建立一套货币积分体系,打通过会员在线上和线下的消费。
对于能不能转换线下客流到线上,然后再变成会员,如果通过生活服务类的商家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只是如果想用二维码又脱离腾讯体系构建一个新的扫码习惯,或许商家不一定会全力支持,毕竟微信一方面在线上客流已经有扫码习惯,另一方面对于商家则能够进行多次营销。
万达的万汇能不能做到这一点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挑战微信别说万达了,就是阿里和百度联手都是有些难度的。
但商家确实会愿意在万达的电商平台和手机客户端发放优惠券,用户也愿意到这个平台来领券到万达的线下再去消费。可是商家仅有万达可以发券么?大众点评、丁丁优惠、甚至是河北本地的优惠券产品——如意折扣都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万达电商模式是靠谱的,做法也是低成本低风险的,只是格局却没有万达集团这么大。再加上从王健林的角度看来,做电商的目的也有两个:更容易招商和进行商家在实体店的布局(隐性的意思就是提高租金收益);提高广告收入。
万达的O2O模式想通过电商达到提高租金收益,显然是一种商业文明的倒退,如果万达真将这套模式做成了,可能商家最终并没有在电商的发展中受益,反而进一步加大了租金成本。而且,商家还将增加另外一项成本
互联网曾经有个说法,就是聪明的人都去卖广告了。万达做电商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提高或者说获得更多广告收入,在我看来似乎也是一种商业文明的倒退。当然广告还是需要的,只是如果纯粹为了广告收入,似乎会重蹈现在天猫覆辙(天猫店成本已和线下趋同,甚至更高)。
万达做电商可能隐藏更大野心,那就是通过建立一套积分体系来构建新的“货币体系”,因为万达的POS系统是自建的,如果其线上线下打通,并且让消费者和商家习惯了万达的积分体系进行消费,那万达就可以将积分发展为消费货币,建立起和人民币的通兑规则。不得不说,最终所有大佬做电商的其实都殊途同归——地产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