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4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萨其马

崔岱远

    萨其马本是满族点心,之所以叫这么个怪名字仅仅是音译。在传统制作工艺里需要把半成品先切成小块再码放起来,而在满语里“切”的发音是“萨其非”,“码放”是“马拉木壁”,把这两个词各取一段拼在一起就成“萨其马”了,也有写作“赛利马”、“沙其马”的。这道点心传到香港后入乡随俗多了个名字叫“马仔”。巧的是香港盛行的赌马被叫做“赌马仔”,以至于当地人渐渐形成了在赌马前吃“马仔”以讨口彩的风俗,号称叫“食马仔,赢马仔”。

    萨其马传统做法是把白面用牛奶、鸡蛋清、白糖和好了擀成面片儿切成细条下进香油里,炸到表皮酥脆、中空外直,再放进搀了黄油、桂花、蜂蜜的糖浆里沁透,成型后撒上金糕丁、青梅丁、瓜子仁等果料,然后切成小方块码放起来晾凉了。做好的萨其马就像一窝柔润透亮、金黄油润的金丝条盘踞成的齐整秀巧的金砖,上面镶嵌满了红红绿绿的碎宝石,浸满了蛋香、奶香和蜜香混合而成的特有醇香,外加酸酸甜甜的果料香。

    《清文鉴》上说萨其马是“狗奶子糖蘸”,这里的狗奶子并不是狗的乳汁,而是清代初期撒在萨其马上的一种东北特产果料。至于究竟是什么,多年来没有定论。近年来有人考证说是蓝靛果。这种浆果盛产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河岸、沼泽灌木或高山丛林里,抗寒能力强,吃起来酸甜可口,晒成干以后则和葡萄干相似。

    经典的萨其马颜色棕红,又叫红萨其马。经过发展后来又衍生出了许多新品种。有一种颜色发白,叫白萨其马,吃起来口感相对松软清淡。芙蓉糕也是从萨其马演变而来,是在萨其马下面垫上一层炒熟的白芝麻,面上再均匀的蘸上一层薄薄的粉红色糖粉,看上去像艳丽的芙蓉花。

    萨其马最初的用途并不是给人吃的,而是清太祖的福陵、清太宗的昭陵以及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每年大祭、小祭和皇帝东巡致祭的时候必备的祭品。

    事实上绝大多数点心最初的用途都是祭祀、上供或各种婚丧嫁娶等礼仪中的用品,比如上供用的蜜供,大、小八件,娶媳妇用的龙凤喜饼,新女婿上门用的蓼花等等。因此点心的制作工艺几乎全是烘烤、油炸或蜜饯,为的是起防腐作用。清道光28年所立《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中规定,饽饽是“国家供享、神祈、祭祀、宗庙及内廷殿试、外藩筵宴,又如佛前供素,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其用亦大矣!”这里所说的饽饽就是现在的点心。在清代刑罚里剐刑中最后致命的一刀叫“点心”,老北京人忌讳这么说,便随了旗人的习惯把点心叫成饽饽,而专门制作出售点心的店铺也就称为饽饽铺。

    北京话里点心和小吃并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和南方有所不同。浙江人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把汤圆、烧饼、麻团乃至藕粉通通归为点心,但北京人不这么看。北京人觉得那些只能算是小吃,而小吃是随便吃着玩儿的,因此又叫“碰头食儿”。点心要比小吃精美得多,也雅致得多。因为点心里承载着庄重的礼仪。所在直到现在,人们逢年过节走亲戚看朋友仍然有拎上两盒点心的传统。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