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法师简介
明一法师,字崇守。俗家姓名:包端阳,汉族.
196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85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同年进入二炮北京燕山电子设备厂工作,翌年获得全军科学进步奖。
2003年12月于邢台玉泉寺依上净下慧老和尚剃度。
2009年得预临济第四十五代传人,号:常通。
2010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与祖师同行》和黄山书社出版《不理》二书。
现为河南法眼寺方丈。
一
问:在向社会大众普及禅法的过程中,您格外注重“禅坐”,请问禅坐的重要性在哪?是否可称禅坐为入禅之门呢?
答:佛经上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无生成正觉”,这也就是法眼寺为何如此重视禅修的原因。2012年6月19日,我从四祖寺被派遣到法眼寺,虽然寺院还在建设,各种工作条件和生活设施都严重欠缺,但我们到寺院第四天,也就是6月23日就开始打禅七,而且发愿要打“千日七”,给出家人和居士们提供一个长期禅修的场所。许多人可能不了解,打禅七是个艰巨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是很奢侈的一件事,它需要具足很多的因缘。有些禅寺连禅堂都没有,有名的大禅寺,一年就打一次冬季禅七,最短的一两个七,长的十多七。到3月12日为止,法眼寺已经连续打了39个禅七,接纳了上千位来自全国各地打禅七的居士。“诸供养中,法供养最”,禅修供养是最圆满的供养,无声说法,是最究竟的说法。
二元对立或者说烦恼生起来的时候,这也正是坐上好用功夫的时候。我们坐在禅凳上,是最浪费时间,最无聊最无意义的事情,但如果不做这个无意义的事情,你的定力从哪里来?可能整天被烦恼拉着跑,流浪生死,解脱之日遥遥无期,我们在寺庙常住学习,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见到太多的“世间过”,你的信心被别人打失了,被各种是非、纠纷烦恼缠住了,结果呆不住,只好一走了之。其实,佛法从来是圆满的,是我们学佛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把佛法这个月亮演绎成了阴晴圆缺。明白这个道理,只管找出自己的办法去学习和修行,管别人干吗呢?
佛教有很多道理好讲,可以解决很多的烦恼。但是人们在听道理的时候是明白的,没有烦恼的,可是过后就忘记了,尤其是面对境界的时候全忘光。要想不忘记只有坐了,我们称为做功夫。
二
问:在您看来“茶”或者“茶道”与禅修有无关系?
答:任何事情都与禅修有关!只是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茶道在我的眼里算是非常粗的用功方式,入门容易,但是要想通过茶道来提高自己的功夫,难。因为禅修或者叫做功夫就是提高专注力,佛教叫修定。茶道一样能修定,但是与在禅堂里面打坐来比的话,实在太粗浅,好听点叫困难度太低。
三
问:利用网络和微信弘法是您的长处,常常在微信看到法眼寺的法务动态,现代弘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利弊?
答:法眼寺刚刚广开寺门,接引善信。对于一所寺院,如若不进行文泛宣传,他的接引社会大众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们借用了许多媒体资源,进行了全面媒体宣传。只是目前我们寺院的资金有限,只好使用微信、微博这些传播成本相对比校低廉的渠道进行传播。媒体和水一样可以说好(载舟)也可以说坏(覆舟)。现在的有所好就等着将来的有所坏,面对一切接受一切。
四
问:“自媒体”时代,人们面临海量的信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发布自己的声音,这样的时代,怎样遴选信息,不被负面的能量所干扰?
答:三人行必有我师。赵州和尚说三岁小孩胜过我,我向他学。百岁老翁不如我,我教他。所谓的“自媒体”时代只是把人与人的距离缩短了,没有什么正面与负面差距!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需参禅。”真是非常到位的一句话。我们的修行就是因为心不平,行不直,所以要挨受这些修行的苦。当然,也有豁达“空”的人,认为砍头不过碗大疤的“英雄”,但是这不是修行人的目标,因为他们还有一个“圣解”存在。
修行人的目标是“平等”,如本师佛所说的:“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因为我们有了妄想执著,所以心就不平,从而导致行不能直。所以,佛佛祖祖们苦口婆心,告诫我们心要平下来,一切是平等的。行要直,直心才是道场。
五
问:佛教谈到的“所知障”是一种什么样的障碍?怎样去除自我意识中深重的所知障?
答:现代人所接受的教育和知识结构的庞大程度,是古人难以想象和无所企及的。
当然,在现代的寺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高知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学佛实在困难重重,他们的特点是入门太难了,古人的形容叫“知见多端丧本真”。他们需要把自己的知见去掉,要去掉多年来自己所悟所学,这对于他们来说等于把自己的命打列。因为积累这么多的知识,现在告诉他们这是自己的成见,需要放下,真的实在是太惨了。所以,这样的人学佛入门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他们一旦入门,他们就很容易成就,而且不会退转,所谓“从缘入者永不退失”。因为知识与成见之间的差别很容易混淆,知识要转成智慧需要无分别的心,这是很难的事情。要知识变成成见,则很容易。
从“业”的角度来理解所知障就容易了。因为我们的所知就养成了我们的习惯,因为我们的所知就固定了我们的价值观,因为我们的所知就形成了我们的成见……这样你还想得解脱?这样自然就是一个大障碍!要想去掉所知障,当然就从改变习惯开始,从改造价值观开始,从放下成见开始,从……所谓的消“业”开始。
六
问:现代人应该怎样看待寺庙?僧人?应该怎样从佛法得到宁静和轻安?
答:到法眼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