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4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信社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

□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刘文明 朱挺深

 

    自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以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已在计划之中,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内就能实现。

    利率完全市场化势在必行,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更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而全国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相继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则加剧了农村银行业的竞争态势,给农信社带来多重压力。为应对激烈的市场挑战,农信社的转型升级之路势在必行。

    巩固传统信贷特色

    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农信社,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经济形势下,应进行差异化定位,避开与强大对手的直面竞争,找到细分市场,闯出自己的一片“蓝海”。

    为此,农信社应立足现有“三农”市场,坚守原有阵地,才能顶住市场“三重压力”的冲击。一是巩固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拓展贷款范围,提高授信额度,简化办贷流程,形成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转型信贷支持的结构与重点。着力在投向上满足高产、高效、高附加值农业,重点支持蔬菜、水果、茶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支持配合加快水稻良种推广与更新换代,对符合条件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探索以当年种植的农产品、农机具等生产配套辅助设施进行抵(质)押融资试点。三是进一步提升和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对形成规模的产业链、种养运等行业,以及需求相对较大的大型优质粮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引导农户组成联保小组,促进支柱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推进“三权”抵押贷款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允许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机构及其对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放开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等措施,对农信社的未来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农信社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动农户型产品的创新工作,积极稳妥推广“三权”抵押贷款,创新多样化的抵押担保模式,拓宽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

    一是加快试点和推广农地抵押贷款。结合本地政策,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的贷款试点,待条件成熟后适时放开土地经营权贷款。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尝试对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租赁、入股,利用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有利契机,出台配套支持措施。

    二是加快农民住房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对有规划、有手续的城镇化建设、新社区农民住房等,可以尝试对有相对固定收入的农民住房开展按揭贷款支持;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可先对农村集镇街道可交易的房屋进行抵押贷款试点,待条件成熟后慎重稳妥推广。

    三是巩固提升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范畴。各地应积极对接林业局、林业公司和林业市场,掌握林木交易第一手信息,探索符合林业生产和发展特点的信贷模式,在传统林业贷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与专业林业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推动林权抵押贷款规范化,减少不良率,优化信贷规模。

    拓展新业务新市场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传统息差业务的利润将逐渐缩窄,而中间业务作为一项整合优势资源、完善金融服务、扩大银行收益的黄金工具,正得到各大银行的充分运用。目前就农信社而言,应从票据业务、代理业务、理财业务和外汇业务等方面加快转型力度。

    加快发展票据业务。省级联社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打造省级票据服务中心,争取同业对农信社进行整体授信,打通其他金融机构接收农信社票据的外部通道,打造本地区农信社票据业务的整体品牌;要做大自签承兑票据,减少或控制代签票据,提高农信社票据市场知名度,并发挥内部各行社之间的直贴合作机制,做大贴现业务量。同时,各地可以适时制定承兑业务的考核激励措施,加大考核力度。

    大力发展代理业务。应充分利用省级平台加强与财政、公安、电信、移动等部门互动,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合作,拓展财政人员工资统发业务,加快推进银电联网、电子到账、话费批量代扣等资金归集业务,拓展大型民营企业资金归集业务,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代理业务,开展柜面互通、第三方存管、基金、贵金属等业务合作,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理财业务。省级联社可以尝试建立有竞争力、有特色的财富管理体系,加快财富管理产品研发和销售,保持业务创新与拓展进度,形成区域化的省级财富管理中心。由于目前全国大部分农信系统的理财端仍显软肋,与目前客户理财需求旺盛的形势极不对称,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博弈存在较大短板。为此,各地应加快理财队伍建设,加强理财业务的营销培训,提高理财业务拓展能力。同时,应抓住农村理财市场,针对不同收入的农户,设计更多适合农村需求的理财产品,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消费需求。

    拓宽外汇业务渠道。各地在拓展外汇业务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争取获得跨境人民币的业务资质,尝试开办外汇贸易融资业务、信保融资、代理远期、调期结售汇、国内信用证等业务,加强外汇业务推广培训,不断提升外汇业务的服务水平,拓展中间收入新渠道。

    加强风险防控能力

    随着目前信贷风险逐步加大,农信社在贷款发放前务须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高度重视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工作,守住风险防范底线。

    一是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审慎对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产业的信贷投入,从严控制新增房地产贷款。二是规范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管理。严格执行银监部门“降旧控新”的规定,除有偿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外,逐步压缩平台贷款。三是加强贷款集中度风险管理。建立大额贷款预警联动机制,防止多头授信、多头借贷;强化关联客户授信管理,切实提高大额授信和集团客户授信的业务风险管理。四是筑牢影子银行风险防火墙。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严控准入标准,清理不规范行为,防范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避免民间借贷风险转嫁而造成损失。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