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69%。印度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农业的发展,自上世纪60年代推行“绿色革命”以来,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印度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目前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地区农村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此外印度国有商业银行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印度共有区中心合作银行371家、邦合作银行31家,它们的分支分别达到了13327个和1028个,主要是面向农民提供中短期贷款;另有19家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下设1219个分支,以提供定期贷款为主;755家初级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下辖689个分支,以提供投资性贷款为主。此外,在印度农村和城郊地区,还有商业银行的45957个分支机构,地区农村银行的14462个分支。在全印农村地区,还同时活跃着700万个微型金融组织。这些分布广泛的农村金融机构织成了推动印度农业发展的金融网。
为了推动农业融资,印度政府还先后推出了农业信贷一揽子计划、信贷利率补贴、收后利率补贴、无抵押农业贷款、基尚信贷卡等10项政策。其中基尚信贷卡于1998—1999财年引入,主要是为农民购买种子、农药、肥料提供贷款,现在它的范围已扩展到了消费信贷领域。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印度已经发放了1.1亿张基尚信贷卡,几乎覆盖了印度所有的农村地区。
印度储备银行(即印度央行)还于去年推出了干旱地区贷款重组利率补贴计划,主要是通过贷款重组补贴,将遭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地区农民的短期农业贷款转化为利率合适的长期贷款;同时印度储备银行还出台了灾害救济指导原则,规定各商业银行可在农村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与地方政府合作,向受灾农民提供必要的救济信贷。
据印度国家信息中心统计,自2004—2005财年以来,印度农业领域的信贷一直处于增长之中,已从当年的1.2万亿卢比(1元人民币相当于10.18卢比)上升到了2011—2012财年的5.1万亿卢比,而截至去年10月31日,印度2012—2013财年流入农业领域的信贷也已达到了3万亿卢比。
不过,印度农业经济专家、尼赫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普拉温·贾表示,印度农业金融领域的黄金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流入农业领域的信贷整体上呈现出增长的势头,但农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随之增长。此外,由于正式的金融机构借贷手续复杂,高利贷因此得以滋生,不少农民因为借了高利贷无法偿还而陷入破产或自杀的境地。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