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4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家女的精品农业梦

本报驻辽宁记者 任军 通讯员 杨耀彬

    随着春天的脚步掠过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的良田沃土,农业生产又迎来充满朝气的一年。今年,新枝果品专业合作社葡萄温室大棚生产的精品水果和往年一样,产品不但将销往国内近20个省份,还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据了解,合作社的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占地150亩,建有50栋温室大棚,这里出产的精品葡萄,每年销售额可达200多万元。

    撑起这个年收益超过百万元生态园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女赵红莲。现在,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忙着给大棚内的葡萄整枝打杈、疏果追肥,5月下旬棚内的葡萄就将成熟上市。即将迎来收获的喜悦,赵红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20年前,刚成家不久的赵红莲不满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就和丈夫商量着建大棚种草莓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为了建大棚,赵红莲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大棚建好后,她和丈夫起早贪黑,育苗、施肥、除草、打药,等到草莓成熟后,她更是亲自坐上货车,跨上竹筐,走街串巷吆喝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和丈夫的精心经营下,不仅还清了借款,第二年又开始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温室葡萄。

    “当时可真是冷手抓了热馒头!”赵红莲说。刚开始种植温室葡萄,赵红莲可是一点经验也没有,但她明白,生产要依靠科技。于是,她先后到辽宁果树科学研究所和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向专家和教授请教种植技术,还到其他种植户的大棚里学习种植经验。渐渐地,赵红莲掌握了温室葡萄种植要点,她家的温室葡萄产量越来越高,质量也越来越好,赢得了市场和口碑。

    如今,合作社的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程度也越来越高。2007年,营口市开发区采取政府引导,果品合作社参与的运作方式发展精品农业项目,赵红莲便积极参与进来,当年建设了占地150亩的葡萄种植基地,并在2008年成立了集产、供、销于一体的新枝果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不仅使葡萄种植产业进一步扩大,也将周边分散的果农带动、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进行标准化、集体化生产,有力提高了区域葡萄产业化经营水平,现在的新枝果品专业合作社在精品农业的道路迈起了大步伐。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