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这个概念出来好多年了。互联网创造出的各种概念往往很快就出现标杆,唯独O2O,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怀揣“改变”、“颠覆”传统行业的梦想,一次一次地努力实践着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的概念,可至今都没折腾出个像样的东西。
有人会说大众点评,那么,大众点评除了上海还有好用的城市吗?150块钱一条默认点评的行情你知道吗?而且我觉得百度地图完全可以取代大众点评。
O2O,线上到线下。直白地讲就是在线上聚集人,引导他们去线下消费,通过转换而获益的商业模式。模式中的三方都可以获益:消费者得到优惠,线下商家得到客源,网站得到佣金。
我们说,如果构成商业模式的三方每方都受益,这就是健康的。可是现实为什么跟我们想得不一样呢?其实是因为玩法单一,且企业太急功近利。
餐饮这行很有趣,菜品毛利在45%~55%,做促销的话,优惠套餐占比越大,整个毛利就会降低越大,所以促销期毛利往往降低一半,这时候要保住有利润就要增加客源,而增加客源的简单方法就是再做网络促销。
然而,团购让很多餐厅处在半吸毒状态。如果餐厅要提高利润率,就只能在食材上做文章,所以大家在多数餐厅吃到的东西,真正好的还真不多。
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互联网营销玩法过于单一和急功近利。很多时候,互联网被线下商家们当成了“促销工具”而不是“营销工具”。
我认为,O2O的线下一方,应该通过线上渠道,告诉潜在消费者“我好”,而不是“我便宜”,但现实恰好反过来。
我们从O2O的消费体验过程来分析,O2O的流程是:消费者在线上得知信息,产生购买/预订,到线下消费,然后在线上给出反馈(也可能不给)。
O2O体验中,线下消费和核心,而这恰恰是线上无法控制的部分。无论线上体验再好,线下消费中的变量依然很多。
消费者会因为食材、服务员态度、社交气氛,甚至周围店铺的装修活动等影响体验。
整个O2O运营的业务方向是“体验”,这和线上购物追求的“转化”有极大不同。线下体验不好,消费者会认为线上网站不靠谱,这让线上网站感到无力。
从之前的那些故事我们知道,可是往往这些创业者自己都不明白线下商家要什么。
举个例子,线下店需要额外客源,但不喜欢那些因为打折而来的客人,他们也不喜欢本来就要消费的客人,因为线上有折扣就不得不少收点钱。
线下店最需要的,是有客人从线上了解了自己的店铺,并产生了兴趣而到店消费,他们认为自己卖的是服务和产品,而不是折扣。线下店希望和客人建立长期的,而不是一次性的关系,而这恰恰是互联网应该做,而没做好的事儿。
我们应该试图给商家创造更多的营销工具,让他们能够在互联网上主动招揽客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参与到整个环节中来。
让商家多了解从互联网来的客户,鼓励他们通过更好的体验来回馈消费者,帮助我们完成O2O的体验核心。
想想看,如果淘宝的卖家都等着淘宝做活动分资源再卖货,淘宝也没可能做起来,而淘宝的成功正是每个卖家绞尽脑汁参与的结果。要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