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3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机农业风光旖旎路艰辛

本报首席记者 米雅娜

    2008年开始,甘肃省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开始寻求在有机小米生产上有所突破。“我们这里位于祁连山北麓,平均海拔2200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平均日照时间达14小时,是种植小米的最佳区域。而且这里没有任何污染,空气清新,阳光充足,采用祁连山冰雪水和山泉水灌溉,所产小米生长条件非常好。”理事长甄彬表示,在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有机市场进行分析之后,他决定在合作社尝试有机小米的生产,2010年合作社正式取得了有机认证。

    经过几年的实践,尽管现在合作社的产品已经在上海、成都等地打开了市场,在当地也很受消费者青睐。但提到合作社有机种植的难处,长甄彬大吐苦水:“为了发展有机种植,合作社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刚开始,我们意识到这是个发展方向,但是社员不能充分认识这个机遇,大家的种植积极性不高。我们每天下午都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宣传有机种植的效益。为了鼓励社员种植有机小米,我们合作社承诺给社员保产量,如果达不到这个产量,合作社赔钱给农户,结果第一年真的赔了很多。后来效益逐渐显现出来,大家的自觉性才逐步跟上。”

    现在,甄彬对于扩大合作社的有机种植面积仍然持谨慎的态度。“现在我们合作社每年的有机产品产量占到总产量的10%,但是我暂时不打算再扩大。因为有机种植管理起来相当困难,必须进行严格监控,以我们现有的能力来说,还能对每个社员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全程的跟踪和检测。如果再扩大规模,我们就管理不过来,一旦发生有社员以次充好的事情,将会对品牌的树立和建设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广东肇庆商人赵其兴同样在经历几年的有机种植后,体会到了做有机农业的难处。2009年,赵其兴在广东省云浮市腰古镇一个村落里租了200亩土地种植有机蔬菜。老赵回忆说,由于涉及到两个村100多户村民,为了租到地,他多次找到村里能话事的人协商,还召集了村民代表开会,“租期一开始谈的是20年,后来谈到15年,最后谈到10年。谈了五六次,最后才和村委会达成了协议,土地租金是每亩每年800元。”

    赵其兴表示,一开始种有机蔬菜,不用化肥和农药,但差不多两年都没有什么收成,外面卖两毛多的菜,这里光请人摘菜就要两毛多。有机种植不能用农药化肥,遇到的困难很现实,首当其冲的是找不到工人。赵其兴表示,因为村民已经习惯用化肥农药种植,不知道有机菜怎么种。“有机肥料还好办,但关键是虫害没办法。有一次菜地被大水淹了,虫子多得不得了。如果不除虫,压根没有收成。种了两年有机菜几乎没有什么收成。”

    两位从业者所反映出来的有机农业的难处只是冰山一角。尽管我国有机食品市场的潜力巨大,还有长足发展的空间,但是就目前有机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我们的有机农业不是发展不足,而是虚火过旺,乱象丛生,盲目发展现象过多。甄彬表示,有机的种植过程应该是非常严格的,他曾经多次到各地考察,很多搞有机农业的合作社或者企业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并没有那么严格,这样下去,很难长久在市场上生存。

    从目前的实际看,大多数人包括一些有机农业的业内人士对有机的认识并不是很科学、准确。很多人认为有机农业就是向原始的自然农业的简单回归。而其实,有机农业是一个对生产技术和环境要求很高、在新的产量和质量的要求下、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而支撑起来的一个新产业。由于观念的不正确,很多有机从业者把有机农业简单化、原始化,没有认识到这是个需要投入很大资金和技术实力支持的新产业。

    专家表示,有机农业从业者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且不说,就我们目前的环境情况来说,寻找生产有机食品的基地并不容易。另外,要取得有机认证,成本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以有机蔬菜为例,有机蔬菜的认证,既包括地块,也包括蔬菜品种。认证费用与认证品种和面积相挂钩。通过认证后,认证机构会根据认证的地块大小和种植蔬菜的种类等,计算出大概的产量,然后配发相应数量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仅一个品种的蔬菜,就要花费数千元的认证费,而且认证有效期仅为一年,每年都需要重新认证。这对一般的有机农业从业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在辛苦取得认证后,如果后期管理跟不上,极有可能前功尽弃。对此,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就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农业是联想应该做的生意”,但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做的。农业与其他生意不同,不能快速回报,一个民营企业要大到有一定的吨位,有足够的投资能力,包括连续投资能力,才能做这样的事情。从中不难看出,有机农业虽然前景光明,潜力巨大,但是入行也需审慎而行。

    链  接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

    本报讯 从今年4月1日起,我国有机产品认证将有章可循,消费者购买和辨别有机产品也将变得轻松起来。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的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对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提高有机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在购买有机产品时,只需要认准统一的认证标志,上面标有中文“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和英文“ORGANIC”字样。认证机构将对每枚认证标志进行唯一编号,并采取防伪、追溯技术,确保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能够溯源到其对应的认证证书和获证产品及其生产、加工单位。获证产品企业一旦被发现提供虚假信息等,5年内该企业及生产基地、加工场所的有机产品认证委托将不被受理。 

(京 文)

    电商,能给有机产品带来春风吗?

    当前淘宝生态农业频道、沱沱公社、本来生活、多利农庄等以生鲜农产品为主导的企业纷纷涌入电商销售浪潮,在一片看似欣欣向荣的景象的背后,电商销售能给有机产品带来希望还是昙花一现?

    电商能否拉近有机产品与消费者距离?

    据业内人士介绍,农产品从农户到达消费者手中一般经过4至6个环节,包括农民——收购商——产地批发市场——运输——销地批发市场——配送至超市、菜市场或农贸市场。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成本将增加5%至10%,加上各种税收和管理费用,流通环节成本约占菜价的一半。

    “如果让有机农产品通过这些传统渠道销售出去,那么有机的名分就荡然无存了。”这是多利农庄创始人张同贵最不看好的销售形式。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生产者能直接、迅速、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适量的农产品,避免因过剩而导致超额的运输、储藏、加工及损耗成本等。有效规避因农户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效益差的运营现状,从而有效推进农产品的流通由分散型向订单型农业转变,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委员郭涛介绍。

    “电商实际上是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沱沱公社CEO杜非说道。

    距离拉近之后,产品品质是要与电商品牌信誉直接挂钩的,这种责任关系来得比普通超市、市场销售渠道更为强烈,也正符合追求安全与品质的高端消费人群的需求。

    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危机,似乎不能仅凭更近的关系就得到解决,电商平台出现假有机的情况也时有存在。

    信任危机怎么“破”?

    笔者从有机蔬菜的农残检测切入,调查目前3种有机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大型超市、农场直营和生鲜电商对有机产品品质的不同“把关术”,探寻解决信任之道。

    2014年2月,笔者分别从广州市百佳超市、直营农场“绿色V族”、本来生活以及淘宝生态农业频道的“一号农场”购买有机(罗马)生菜,送往权威检测机构对4种叶菜常用农药百菌清、毒死蜱、氯氰菊酯和甲胺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4种有机生菜均未检出上述农残。

    问及企业如何把关产品质量安全时,本来生活华南区市场总监黎亮说:“我们有独立品控部对食品进行检测。本来生活网在选取相关供应商时,首先会选取有相关资质的供应商,但也不以资质为唯一评判标准,还会派出专业的采购人员,直接进入相关生产基地,了解其是否规范种植、施肥情况、跟踪记录,确定其设施、生产管理体系符合生产管理要求。”

    相对而言,不设有检测环节的淘宝生态农业频道更接近市场平台。笔者调查发现,商家进入平台销售有机产品,首先需要提交有机认证证书、产品检测报告和环境检测报告(土壤、空气、水质),随后淘宝的审核人员还要现场考察并对同行口碑进行了解。这样一套规范旨在入驻前的把关。

    虽然各个电商平台上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有机产品,但事实上可供应采购的农场并不多。黎亮透露,本来生活在寻找农产品供应农场上是比较困难的,往往同一个农场的蔬菜会供应给不同的电商。

    不过,这并不影响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因为说到底产品品质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是采购供应,但本来生活自己独立的品控部具备多项常规检测的能力,内容包括最常见、最易添加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添加剂等,如甲醛、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黄曲霉毒素、苏丹红。我们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是有机标准的,在网页和商品上都已清晰的标注。”

    对于电商本身来说,自设检测只是品控的一个环节。但就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有机产品的标准,并且不在传统质监系统监管范畴内的现状来看,电商要在品质上真正把好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闫锐鸣)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