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沥沥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这首童谣生动地描写了北京人过年前的准备,尽管忙碌,但却有条不紊,而且充满了希望。在这些繁琐却温馨的准备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准备过年的吃食。过年嘛,就是要丰盛点儿,预示来年生活美满。不过,这童谣里有两样精巧的压桌小菜没有唱出来。虽说不是大鱼大肉,但却要经过精心的准备,而且,是家家户户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吃食。这两样诱人的小菜一样是芥末墩儿,另一样是豆儿酱。
先说说芥末墩儿,这是一道解油腻的小凉菜儿。别看它不起眼儿,但确是北京人过年的餐桌上素菜中的首席。
一到腊月二十七八,北京家家户户就开始预备芥末墩儿了。首先要挑选瓷实的清口大白菜,去了老帮儿,取中段儿切成一寸厚、一寸多粗的圆墩儿,用马莲草转圈儿扎紧了。烧一锅开水,用笊篱托住逐个焯得半生不熟的。焯的时间不能长,否则做得了那菜就烂成了泥,没了脆生劲儿。
把焯好的菜墩儿趁热装进小瓷坛儿里码整齐了,码一层菜墩儿涂抹上一层芥末糊和白糖,再码第一层菜墩儿,再涂抹上一层芥末糊和白糖……直到摆满多半坛儿,然后把焯菜墩儿用的水晾一晾,打去浮沫儿倒进坛儿里,赶紧把盖子盖好封严实了,外面上层再用小被子裹住。之后把封好的坛子放在屋里暖和的地方捂着,让芥末的辣味儿充分发透了。过个两三天打开,芥末的辣味儿就冲鼻子了。吃的时候把一个个牙黄色的小墩儿整齐地码在盘儿里,点上米醋和香油。吃上一口,甜酸清脆,开窍通气,痛快!吃足了大鱼大肉,解油腻就全靠它了。这道小菜虽说算是素的,但却素得有味儿,素得雅气,算得上是北京特色年菜中的精品。
另一样必不可少的小菜是豆儿酱。虽是小菜,做起来可还真有点麻烦。首先把猪肉皮洗干净了翻过来放在菜墩子上,挺干净肉皮内面上的脂油,再用镊子把肉皮上的毛一根一根全拔干净了。这可是个细活儿,要拔得一根儿不落,要不吃起来就扫兴了。
处理好的肉皮用开水焯了先预备着。黄豆要事先泡上两三个钟头,再用水煮到熟而不烂的程度。还要准备胡萝卜、豆腐干儿、水疙瘩,都切成小色子丁儿大小。
烧一锅开水,先放进去花椒大料包、葱段儿、姜片煮一会儿,再下入焯好的肉皮,先旺火后微火,等到肉皮软了,捞出来切成小方丁儿,顺便把葱姜和料包捞出来扔了。这时候再把胡萝卜丁儿、白豆腐干丁儿、水疙瘩丁儿和肉皮丁一起推到肉皮汤里,再加上盐、酱油、料酒煮上一刻钟,离火后倒在盆里,放到院子里盖好了晾着。过上一宿,凝成了冻儿,就大功告成啦!吃的时候切上一盘儿,酱红的颜色透着庄重,吃起来清凉嫩滑, 再点上一点腊八儿醋,渗起酒儿来,比大鱼大肉更为美妙。
吃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一盘儿芥末墩儿,一盘豆儿酱,虽然只是两样小菜,却让北京人节日的餐桌体现了和谐,平添了情趣。每当吃到这两样小菜,就让人回味起京城那浓浓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