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一生经历了南朝陈、隋以及唐三个朝代。他早年跟随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学习书法,深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髓。唐太宗非常喜爱虞世南的书法,并经常临写。相传有一天,唐太宗正在写“戬”字,但“戈”字还没有写好,正好虞世南觐见。唐太宗一直觉得楷书的“钩”是一个很难的笔画,尤其这个“戈”字的钩总也写不好,于是趁此机会请教虞世南。虞世南边讲解,边提笔在纸上补写了一个“戈”旁。唐太宗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徵看,说:“朕近来在学习世南的字,爱卿看看朕学得怎样?” 魏徵看后惊讶道:“皇上这‘戈’字写得太逼真了,简直就像出自虞世南之手!”唐太宗听了暗自惭愧——这说明自己的字比虞世南还差得远呢。
虞世南不仅书法精妙,而且文采纵横,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还编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类书《北堂书钞》,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为人节俭,为官正直,太宗非常欣赏虞世南的学问和品行,并盛赞虞世南为“五绝”之臣:“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这五样,有一样在身,就足以成为一代名臣了,而虞世南一人身怀五绝,真是罕见的人才呀!”虞世南死后,唐太宗痛哭流涕道:“虞世南和朕如同一体,朕每有一点小错误,他都敢于犯颜直谏。而今世南亡故,朝廷上下,再没有谁可以取代了!”后来唐太宗作了一首述古兴亡的诗篇,搁笔后展卷叹道:“钟子期死了,伯牙就不复鼓琴,因为没有知音了。世南去了,朕此诗给谁看呢!”说完就令大臣褚遂良将诗文拿到虞世南灵位前焚烧掉了。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原 典】
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故常以蝉作为高洁的象征。这首诗正是作者为官做人立场的诗意表达,即:一个人的声名远播靠的是学问的深厚、品行的高洁,而不是倚仗权势、阿谀谄媚等手段。
【书史典故】
“书以人贵”
中国的书学传统里有一句话叫“书以人贵”,意思是说,同样的书法,若是出自一个备受瞩目的人之手,也就更加受人瞩目了。这个“贵”,有可能是因为作者的地位很高,也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才学、品格很高。当然,后者才是人们真正看重的。读了虞世南的诗句,再欣赏他精妙的书法,你会不会更加喜爱他的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