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顺风顺水的奢侈品牌们,如今正遭遇一股强大的寒流。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2013年中国内地的奢侈品年增长率为2%左右。
2013年,LV在华销售的增长只有区区1%左右;开云集团(Kering)2013年的三季度财报也显示,集团旗下的Gucci品牌三季度销售下滑5.4%;受到冲击的还有高端腕表领域,有媒体报道了法国奢侈品牌卡地亚(Cartier)在中国关闭10家门店的消息。另一组数据是,2013年第一季度,瑞士对中国的手表出口额较2012年同期下降了26%,逆转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态势。
这种情况下,奢侈品牌们纷纷表示将放缓在中国市场的扩张。
很大程度上,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受挫与经济放缓有关。此外,“公款不得采购奢侈品”的规定,同样对奢侈品业造成了不小冲击。
同时,海外消费仍是国内奢侈品销售受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各大奢侈品牌来说,同样是不利消息。如今,中国的一些富豪开始注重“私人定制”的理念与服务。
尽管中国市场放缓的幅度是如此显著,但它仍是谁都无法忽视的最重要的市场。但在“蜜月期”结束之后,这些奢侈品牌需要考虑的是,减少店面、控制扩张节奏、翻新升级店面。
与此同时,奢侈品公司正尝试着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经济的萧条与市场不确定性。
比如,Gucci开始更多地向高端市场转移,通过提升产品单价来提高经营业绩。
也有公司通过降价来提升销售。中国高端白酒品牌之一的水井坊目前将半数产品的价格定在500元人民币以下。
Coach的策略,则是进一步扩充其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线。
除了调整产品线和价格外,不少奢侈品牌也着手进行电商渠道的拓展,以进一步开拓市场。
但即便人人都在谈论电子商务,国内的奢侈品电商依旧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奢侈品的尊贵属性,使人们更喜欢在装修豪华的门店享受各种体验式服务。另一方面,奢侈品牌本身的渠道管控策略,也会使其在面对电商时犹豫摇摆。
无论未来的策略如何,对各大奢侈品牌而言,轻松摘取市场果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