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在京都的著名神社北野天满宫参观了由京都市茶业工会、京都市茶业青年会主办的“北野大斗茶会”,见识了日本的斗茶。
北野天满宫位于京都市北部的马食町,始建于天历元年(公元947年),供奉被日本人视为“学问之神”的平安时代的学问家菅原道真。每年升学考试的季节,有很多学生及其家长前来祈求学业进步、考试合格。天正15年(1587年),丰臣秀吉曾在此举行了上千人规模的“北野大茶会”,给日本茶道注入了平民文化的要素;昭和21年(1936年),为纪念“北野大茶会”350周年,又举行了“昭和北野大茶会”,开启了现代茶道隆盛的序幕。自此以来,北野天满宫每年都举行形式的茶事活动,吸引着众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去年的京都斗茶会选址于此,也有借力茶文化历史的用意。
日本的斗茶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国的斗茶经历了唐代的评比性斗茶和宋代的游艺性斗茶,只有后者传到日本,成为日本的有闲阶级所热衷的一项“游技”。日本的斗茶,始于镰仓时代(1185—1333年)晚期。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日本的“唐式茶会”按点心—点茶—斗茶—宴会的四部曲进行,斗茶是点茶之后的余兴。早期的日本斗茶,是让斗茶者辨别“本茶”和“非茶”。所谓“本茶”,就是产于京都栂尾的茶。据传,荣西禅师把从中国带回的茶种赠与栂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将之种植于栂尾山,生产出优质的栂尾茶,被称为“本茶”,而把其他地方所产之茶称为“非茶”。斗茶的“本非”之辨,其实就是分辨茶叶的产地,而且只要把握了栂尾茶的色香味的特征便可稳操胜券。“本非”之辨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唐物”之类的豪华奖品却是十分诱人的。所以,进入室町时代(1336—1573年)以后,逐渐向复杂化发展。他们不断增加茶叶种类,形成所谓“四种十服”、“十种百服”等非常繁复的斗茶游戏。一次斗茶必须喝下10碗、100碗抹茶茶汤,其感觉未必好受。但在丰厚奖品的刺激下,沉湎此道者一直大有人在。
在武士、公卿之间流行的豪饮豪赌的斗茶,经后来的千利休改良而成为千家七事式之一的“茶香服”,也称“茶歌舞伎”,就是在茶道结束后让客人喝若干种茶后猜出茶叶的品种。现在日本各地举行的斗茶活动,就是以茶歌舞伎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斗茶者只要猜中出茶的品种就可以得分,与沏茶技艺的高低无关。
2009年,为纪念京都市茶业工会成立130周年,京都市茶业工会和京都市茶业青年会联合举行了由市民参加的“大斗茶会”。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去年是第4届。当我来到斗茶会会场时,斗茶者席位上已经坐满了人。夫妇亲子、恋人好友,爱茶的男女老少70多人济济一堂。主席台旁大牌子上的“花、鸟、风、月、客”分别是五种不同茶叶的代号。
到了规定的时间,工作人员上台说明了斗茶的程序和规则,并由上届斗茶冠军讲述了自己参加斗茶的体会。然后,工作人员把贴有“花、鸟、风、月、客”标签的五个茶叶盘传给斗茶者,让他们记住盘里的茶叶和代号的对应关系。
与此同时,后台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沏茶。为了取得同样的茶液,茶叶的份量、开水的温度、茶壶的大小、沏泡的时间都严格统一。注入茶液的白瓷小杯被送到每个斗茶者面前后,大家开始观汤色、闻茶香、品滋味,判断所用茶叶的种类名称,在答题纸上给出答案。看得出他们轻松愉快的表情里透着那么一丝紧张的气氛。
经过几番角逐,当场评出了优胜获奖者,奖品是一些陶瓷茶具。茶叶工会的人说,由于现代饮料的多样化,日本的人均茶叶消费量和价格都在逐年下降,希望通过这样的斗茶活动来增进人们对茶叶的了解和兴趣,促进茶叶消费,拉动茶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