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辉法师,祖籍陕西宝鸡,1978年出生,1996年剃度出家,1998年于当代佛门泰斗上本下焕老和尚坐下圆具。更于当年入河北赵州柏林禅寺依止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求学于河北佛学院,并从其承法为禅宗曹洞宗派第49代传人。2004年春,法师只身轻装挂单瓦房店市观海寺,见菩萨身卧荒草之中,悲泣泪下,遂发心修复观海寺,中兴曹洞道场。2004年8月,义辉法师发起组建了瓦房店市佛教协会,开创了辽宁省县级城市成立佛教协会之先河。2005年4月,法师从青岛湛山寺方丈明哲老和尚处承法,成为佛教天台宗第45代传人。
义辉法师现任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大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大连市宗教文化交流会副会长、大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瓦房店市佛教协会会长、瓦房店市慈善总会理事、大连瓦房店市观海寺住持等职务。
作者:作为僧人,也是爱茶人,您是怎么看待“茶”之为道的?
法师:“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是许多人毕生的追求,通向“道”的途径有很多种,向“道”的追求本身,也是“道”。
在佛教范畴内,也有“道”的概念。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的创始人,在成佛之初就提出了佛教修行一个基本纲领,“苦、集、灭、道”,这个叫做“四谛”。首先佛以为,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这些苦的生起原因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执著。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这个“苦”。这个“苦”参破了,那就为悟道之人。所以,真正的茶人,不是喝茶解渴的人,而是一个修行者,当一杯茶送到嘴边的时候,所有生起这杯茶的缘起当下即空,这才感受茶的真正味道。这个也正好契合的《心经》上的一句话: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作者:您个人比较喜欢喝什么茶?通常在什么时候喝茶?
法师: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喝红茶和岩茶。我们僧人茹素,绿茶这样发酵度较低的茶太寒,岩茶、红茶这样发酵度较高,滋味又比较浓厚的茶则可以起到暖胃驱寒的作用,有助于打坐。
喝茶对于我来说没有一个时间的局限,茶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早课过后,泡一壶岩茶,清一清晨起的昏沉,带着茶香再诵经打坐,整个人都是爽利的;忙碌了一天,或干活之后,回到寮室,喝一大杯晾凉的老白茶,那种身心通快的感觉也是很好的;至于日常的喝茶,只要一有时间,我都会一个人独自坐在茶室,喝茶看书。
寺院里经常会有客人来访,有过去的师长、同学,有远近檀越,还有地方领导等等,这些来客,我一般都会用茶来招待。
作者:观海寺经常组织一些“茶会”,参加者有附近的居士和法师,茶会在弘法中起到什么作用?
法师:观海寺是禅宗的道场,“禅茶一味”,在弘扬禅法中,茶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媒介。
我本人是柏林禅寺的第一届学僧,柏林禅寺是重修的唐代观音院,是赵州从谂和尚的祖庭,从唐代而至今,赵州祖庭都以从谂古佛和其三称“吃茶去”的公案而闻名禅林,许多中外茶人都视此为茶道的祖庭。我们在其中学习,受到了茶风的熏染和滋养,也深深明白,茶是一种“方便”。
禅对于一般人来说显得深奥,玄妙,高不可及,好像是住在深山的隐士才能修习和掌握的。而茶就不同,达观显贵喝得,高僧大德喝得,引车卖浆者也乐得喝,喝茶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与收入、文化程度、个人修养关系不大。通过茶,能把各行各业,各阶层社会大众联系在一起,而在一起做什么呢?通过茶,去实践禅,去让人们认识到禅不是离我们很远,不是那么艰深晦涩,而是活泼泼的,是在我们内心,又在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中的,所谓“平常心是道”。
“云门胡饼赵州茶”,茶作为接引信众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每年的六次禅修课程,茶是最重要的。当然,这期间的喝茶不是大家去鉴赏茶品优劣,而是以茶为一个媒介,在举杯之间形成一种主宾的互动,也更好的能让佛法进入大家的生活,我一贯的提倡是不要把佛神话了,不要把佛菩萨变成贴满金箔的工艺品,而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我们都是佛。
作者:现代弘法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您对“微博”、“微信”这样的交流平台有什么样的看法?
法师:其实,我们纵观整个佛教的发展历史就会看到,佛教永远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佛在经文中也是名师弟子们用不同国度的语言和不同的方法(工具)去弘扬佛教。现代传媒的发展也同样给佛教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我们观海寺在微博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开通了寺院的官方微博,年初又申请的公众微信平台。这些都为弘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认为,用这些工具弘法也掌握一个度,也要有一个很好的定位。现在很多法师和寺院的微博微信大多都是复制黏贴一下鸡汤式的文字。大家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让发布的内容真正对修道起到作用。
作者:在您看来,寺庙在中国日益呈现的“老龄化”问题上,能起到什么作用?
法师: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对于佛教寺院来说是一个机会,一个真正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机会。国外很多宗教团体在办养老院的事情上经验很丰富,佛教的临终关怀思想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所以有条件的寺院应该兴办养老机构,把佛教的养生、慈悲、临终关怀理念落实到当下,做一下实实在在的事情。当然,我们也要呼吁政府主管部门,放宽寺院兴办养老机构的审批条件,鼓励寺院去做这些事情。
大连观海寺简介
观海寺原名释迦茅庵,俗名罗汉庙,乃佛教禅宗曹洞系之古道场,坐落于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仙浴湾镇莲台山上。寺院初建明朝万历年间,后毁坏。据碑文记载清道光21年由住持僧沙义老和尚募捐重建,并更名为西永丰寺。1951年寺院所有的建筑被拆除。1992年当地政府为开发建设事宜在寺院原址附近进行施工时机械频频出现不明故障,使施工无法进行。施工单位通过人工挖掘,埋在地下的7尊石刻罗汉像出现在众人眼前,当地政府及施工单位即在原地修建简易佛堂将罗汉像供奉其中,此刻所有工程机械全部恢复正常。如此神奇不可思议的事情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佛力广大。当时的胜利乡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保护历史古迹,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在距离原寺院遗址400米处重建寺院,并将此事汇报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朴老欣然依据经文《普门品》句“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能救世间苦,是故须常念”,命名新寺名为观海寺,并亲自书写了匾额。此为东北地区唯一由赵朴老亲自命名并书写匾额的寺院。
2000年观海寺开始入住僧团,多年来多有建树,特别是2004年春由曹洞宗第四十九世法嗣义辉法师继任住持以来,寺院管理有序,殿堂佛事庄严,广泛赢得信众的肯定和赞叹。2005年义辉法师发大悲愿,四处募捐倡缘修建观音殿、净土安养院、居士林、斋堂、山门、天王殿等建筑,并于当年农历6月13举行了盛大的破土动工典礼,德高望重的当代禅门泰斗净慧长老亲临现场为破土动工主法。一期工程已于2011年完成。如今气势宏伟的观音殿,现代化的弘法楼,集养老、念佛、骨灰安放为一体的净土安养院、人生后花园等大型仿唐建筑群已经耸立在莲台山麓,二期工程将于2013年开始,届时将建成斋堂、左右配殿、国际禅修中心,药师坛城、万佛宝塔、山门及僧舍等配套建筑,以接引更多的佛子回归心灵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