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自然,也成为业内媒体的大热选题之一。
前段日子,我也曾就这一选题,写过一期头版头题。
既是热点,素材自是不缺的。经过资料搜集、采访、整理分析,很快,一篇2500字左右的稿件便成形了。
可是,对于这篇自我感觉良好的稿件,主编却给了一个字的评价——“平”。
“平在哪里?”我自然要问。
“虽然整篇稿件资料翔实,全面论述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变革,却缺乏一种独到的观点。”主编娓娓道来:“互联网金融既如此受业内追捧,好处显而易见,这是人人都能道来的事实。而我们,作为专业媒体人,更应挖掘深层次的东西,而非仅仅报道这些浮于表面的事情。”
最后,她总结:“你的稿件缺乏一种质疑的精神。”
虽然,批评使人进步。但事实上,辛苦写成的稿件被批评,还是有点小不服气的。
我心里不由嘀咕:互联网金融就是挺好的啊,从何处质疑起呢?
那之后,带着困惑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业内一切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新闻及观点,希望能更深入了解。
直到有一天,我在微信上读到一篇关于阿里巴巴融资历史的文章。
阿里巴巴金融可说是互联网金融的带头者与佼佼者,很多行业的变革都来自于它和它的领导者——马云。
阿里巴巴意图上市是近期业内关注的动态。尤其,由于与港交所谈判不成,阿里巴巴转而在美国上市,更是最近惹人眼球的新闻。
而这篇文章正是分析港交所为何拒绝阿里巴巴的原因。与时下热捧阿里,认为港交所“错失”阿里的观点不同,该文章质疑了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分析了马云对阿里集团的绝对控制权,因而认同港交所的担心。
文章打破了我对于阿里金融和马云的一贯印象。先不论对错,至少文章作者在业内对阿里的一片叫好声中,为我提供了另一个不同的角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观点。也因此,在众多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评论文章里,我独对这篇印象极深。
至此,我方真正明白主编评价我稿件的那个“平”字的含义。
平,是因为没新意、没深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媒体人,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单一的主流观点,还应该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洞悉事物的全貌,如此方能深入了解事实,并从一众平庸文字中脱颖而出。
这便需要疑,即质疑的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文章自会有独立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