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全体员工
追梦感言:用拳拳真情实现农牧民的“安居梦”。
9月的新疆麦浪滚滚,棉花如雪,瓜果香甜,一派丰收的景象,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喜悦的笑容,而最让农牧民感到高兴的是,多年来改善住房的“美梦”终于成真了。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经济欠发达,处于地震高发地带,广大农牧民的居住条件较差,无法达到相应的抗震级别,一旦发生地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
2011年初,为了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提高房屋抗震级别,让各民族群众共享新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新疆政府实施了“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简称“两居”工程),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农牧民自筹一部分的方式,筹资建设抗震安居房。
政策一出,农牧民欢天喜地:“申请盖新房,政府还能给补贴。”但乡亲们也有忧虑:近几年收成不错,自己手里也有点积蓄,但还差一部分,到哪家银行贷款好呢?农民固定资产占有量少,可抵质押物有限,贷款并非用于生产经营,盖房资金需求大,还款周期长,风险高……每一条都清楚地表明:从银行贷到款的可能性极低。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就被眼前的困难浇了一瓢冰水。
作为支持“三农”的金融主力军,新疆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与农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看到他们有困难,不能坐视不管。新疆农村信用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主动承担起了全疆“两居”工程的信贷支持任务。
克服资金紧张、人员不足、业务量大、任务繁重等困难,新疆农村信用社积极配合政府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同时,抓紧出台“两居”信贷管理办法,结合各地农牧民实际需求,制定贷款实施细则,保障“两居”贷款顺利投放。为了满足农牧民的信贷需求,员工们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成了家常便饭,虽苦点累点,但看到乡亲们的新家如雨后春笋般落成,大家心里是甜的。
新疆北部的精河县,午后,信贷员小刘刚走进八家户村,正坐在自家新盖小洋楼前晒太阳的牧民吐尔逊大叔已起身迎了上来。他拉着小刘说:“小刘啊,你看我家的小洋楼已经盖好了。以前在山上放羊住毡房,用水、用电、交通都不方便,是政府给的地和信用社的贷款帮大家盖起了砖房和暖圈。现在我们山上山下都有家了,这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啊,人民政府亚克西,信用社儿子娃娃亚克西!小伙子放心,等大叔卖了羊就把第一笔还款给你送去。”听吐尔逊大叔这么说,小刘欣慰地笑了。
然而,由于农牧民群众信息来源较窄,有些人对“两居”工程了解不够,有些人甚至压根就没听说过。为了让更多“吐尔逊大叔”安居乐业,全疆各县市联社各显神通,力争让乡亲们都能顺利贷到款。
比如,新疆南部的库车县联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对“两居”工程的安排部署,通过悬挂横幅、召开现场会等形式,与基层安居办配合协调,共同向广大群众宣传关于安居富民工程的有关惠民政策,为全面开展安居富民工程营造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库车县联社对新建户按每户3万元进行信贷支持,贷款方式采取农户联保,期限为3年,利率采取基准利率。
既是如此,仍然有人无法办理贷款:有的乡仅有三四户,不具备农户联保贷款条件。
为确保农户顺利申请到贷款,库车县联社灵活变通担保方式,采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授信额度,依据农户收入水平制定合理分期还款计划,减轻农户还贷压力。
“绝不让农牧民在‘两居’工程中落队!”这是新疆各县市联社的共同梦想。
在全疆农村信用社的共同努力下,“两居”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截至8月末,“两居”贷款余额59亿元,较年初增加14.74亿元,增幅33.3%,累计服务农牧民户数38.7万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曾是诗圣杜甫未能实现的宏愿。而1300年后的今天,在新疆这块热土上,新疆农村信用社全体人员正用勤劳汗水为广大农牧民的安居建设“搭桥、铺路”,用拳拳真情实现乡亲们的“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