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兴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后于杭州灵隐寺为众执事六载。2008年任径山禅寺住持至今。
问:径山寺一度是中日禅茶文化交流的祖庭,现在的径山寺还保持着古代禅茶文化的传承吗?
答:禅茶文化的核心是禅,径山寺的日常饮茶及茶礼,虽经唐宋明不同时期,禅茶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径山寺作为禅修道场的命脉未断,禅的精神未断,通过对禅心的修正,行住坐卧、吃饭喝茶皆不离禅义。
作为日本茶道之源,以直接的法系传承为命脉,从径山虚堂禅师到日僧南浦绍明禅师,直到一休和尚及村田珠光,日本茶道方正式确立。村田珠光被称为日本茶道之祖。相传村田珠光师从一休宗纯和尚在大德寺真珠庵修行禅法,并且有所证悟。作为认可,一休宗纯曾颁给村田珠光一幅认可状,这幅认可状不是别的,正是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禅师当年颁给其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
古代的禅茶文化,形式上变化较大,径山寺着重于对历代祖师不变的本来面目的传续。
问:作为径山寺的方丈,您对禅茶文化是怎样理解的?
答:我对禅茶的理解有三:其一,禅茶,是以禅心喝茶,以禅心应对万缘。其二,以佛教典籍的学修及话头禅法的参究,获得禅心的体证,才能呈现出真正的禅茶。其三,禅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呈现,有三个面向,一是奉茶礼敬诸佛,二是通过茶礼的威仪进行修行的统摄,三是弘扬禅茶文化来接引众生。
问:禅茶文化在现代生活有什么意义?
答:禅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表现在“三心”——静心品茶、清净心体味茶、恭敬心面对当下这杯茶的缘起。品味到这“三心”,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受用无穷。
问:禅茶文化的传播难点在哪?这种文化是否可以落实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答:禅茶文化传播的难点不在于文化的传播形式,而在是以禅心为原点的证悟。证悟得禅心,不要讲“禅茶一味”,“禅饭一味”、“禅咖啡一味”也未尝不可。所以其核心在于证悟。
文化的落实是双向的,不能说传播者有多强烈的意愿,接受者就有多大的程度,尽管有时传播者有热情,但受众没有感受到根本解脱的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这种文化的根本实质是要对生命本身的自在解脱,那都是无从谈起的,换而言之,老百姓对清净自在以及根本解脱的愿望有多强烈,禅茶精神的落实就能体现多大的程度。
径山禅寺简介
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有1200余年的古刹,为天目山余脉,海拔769米,在浙江余杭径山镇径山。南宋时香火鼎盛,是江南五大禅院之首。规模极为宏大,有寺僧1700余众,寺庙建筑1000多间。寺殿由于战乱和失修,原有建筑基本无存,现仅剩钟楼一座,内悬明永乐元年大钟一口,宋代铁佛三尊,元至正年山历代祖师碑一块。
唐天宝四年(745年),法钦禅师至径山结庵。大历三年(768年),代宗下诏建径山寺。南宋时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匾。径山寺原属“牛头派”,建炎四年(1130年)兴“临济宗”,道誉日隆,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五山即径山、灵隐、净慈、天童、阿育王五大丛林),日本名僧俊芿、圆尔辨圆、无本觉心、南浦昭明等先后来寺学禅,一住数年。回国后传临济宗法,并将种制茶技术和茶宴仪式传回日本。茶宴后发展为日本茶道。又传回纺织、制药丸、打麦面、做豆腐、制酱等法。径山禅寺法师亦有多人赴日本传教。元明间日僧谒径山者相继不断。寺屡毁屡建,解放后仅存大殿及孝宗御碑、明代永乐大钟、明代铁香炉。1983年以后,每年有日僧数批来寺朝拜寻宗。(据《余杭县志》第十五编“社会”的第805页补记,径山寺已于1997年4月修复。)
在中日佛教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径山寺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中后期,日本僧人圆尔辨圆(谥号圣一国师)、南浦昭明(谥号元通大应国师)先后在径山寺从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学习禅法,回国后辗转各地弘扬禅教。同时,他们带回中国茶典籍及径山茶具,从而将径山茶宴暨中国禅院茶礼系统地传入日本并逐渐演化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幕府和高层社会的礼节。因此,径山不仅作为临济宗的祖庭道场,也作为日本茶道的起源地,在日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茶道中人慕名来到径山寺,寄托“寻根”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