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温江大蒜个头小,但品牌影响力可不少:它不仅早就成为云南大理等多个地区年年定向采购的优良蒜种;而且还吸引来了有中国大蒜之乡之称的山东金乡蒜商来温江投资大蒜产业。”四川成都温江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李德彬向记者说起“温江大蒜”,洋溢着热情、自信和自豪。
川滇供销两携手
突破蒜种技术难
据“大蒜专家”温江区社副主任彭洪介绍,温江大蒜历史悠久,至今已逾300年。自1987年,川滇双方供销合作社开始温江大蒜蒜种的合作,温江大蒜作为优良蒜种输入云南,成为了云南大理等诸多蒜区的优良种源,并成功地使当地形成了一个新的农业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温江区社与云南大理等多个地区的供销合作社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双方发扬“供销系统一家亲”的协作精神,千方百计解决温江大蒜在云南“异地安家落户”存在的技术难题。双方积极与川滇两省的农业科研院校联系,邀请专家参与解决温江大蒜作为云南蒜种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双方供销合作社积极组织和科研院校的参与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突破了温江大蒜作为蒜种在云南种植的“技术瓶颈”,使温江大蒜成为适应云南大理等多个地区种植的优良蒜种,双方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蒜种合作关系,促进了双方大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温江大蒜成为最适宜云南种植的特定优良蒜种,以及区社牵头积极开展促销活动,温江大蒜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温江大蒜”不仅成为云南年年定向采购的优良蒜种,还销往山东、河南、湖北、江西等省。温江大蒜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甚至强烈吸引了中国大蒜之乡——山东金乡投资商的目光。金乡投资商张建奎就来到成都设立了瑞和利达农副产品销售公司,最先是收购温江大蒜,后来干脆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了冷库,收贮温江大蒜,反季节销售,既调节了市场,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做早做实做成效
区社产业全服务
温江区社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发挥供销系统拥有健全工作网络的优势,把对大蒜产业发展的服务工作,做到整个大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力争做早、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今年以来,受全国大蒜主产区收购价格暴跌的影响,温江大蒜的收购价格面临下跌趋势。大蒜作为温江的特色农产品,对蒜农的“钱袋子”影响较大。为了做好今年温江大蒜的市场销售工作,温江区社早在6月份就专门召开了2013年度温江区大蒜营销座谈会,由区社分管副主任主持,大蒜专业协会、大蒜专业合作社、大蒜营销经纪人等参加,通报大蒜市场行情走势,分析温江大蒜面临的市场态势,提出了“加强组织化经营与管理、实现规模效益”,“构建强势品牌、实现差异化行销”,“完善服务体系、搭建信息化平台”,“强化引导、规范市场”的工作措施,为今年大蒜产业的市场销售,发挥了及时有力的指导、引导和推动作用。
这只是温江区社在大蒜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温江区大蒜种植规模不大,相对比较分散,产量有限,由此造成大蒜种植户集中度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蒜农各自为战,价格高等待观望,价格低蜂拥而上,应对市场的能力尤显不足。同时,收购商也由于产量有限、各自收购,也少组织和联合,规模效益不显著,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比较弱。温江区社坚持从温江大蒜产业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导、积极引导,帮助蒜农和经纪人了解市场行情信息,预知市场销售前景,从而对种植和营销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较好地规避市场风险,保证了大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温江区社积极指导、引导温江大蒜的种植和销售,减少了中间商环节,蒜农能得到更多实惠。花樆村17组村民张长寿两老口今年种植了4亩大蒜,大蒜收入达到5.5万元,还有蒜薹收入6000元 ,再加上轮作的一季水稻,总收入达到7万元。而过去种一亩水稻的收入,还不及现在一袋蒜的价值。说起自己种蒜得到的实惠,张长寿对区社的帮助是赞不绝口。
大蒜协会做指导
提高产业组织化
针对温江大蒜种植规模不大、相对比较分散、整个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温江区社重视通过大蒜专业协会,提供实际有效的指导帮助。
早在1997年9月,温江区社就出面牵头,成立了成都市温江区大蒜专业协会。目前,温江区大蒜专业协会已发展成为包括区供销合作社、区科协、区科技局、区农发局、各镇(街办)以及村委会和大蒜种植户、营销大户在内,集储藏、科研、营销、基地为一体的专业组织。该协会以“服务为民,创惠于民”为目标,不断加强对大蒜质量的监督以及对大蒜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和服务,及时分析、预测国内外市场需求,引导蒜农自觉调整种植面,做好大蒜行业管理等工作。同时,协会为会员提供管理及经贸相关服务;做好对外宣传和对内引导工作,提高温江大蒜的知名度;调节全区大蒜产供销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维护该行业的合法权益,在政府和会员之间发挥应有的桥梁作用。
该协会上接全国蔬菜流通协会大蒜专业委员会,下接广大蒜农,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服务网络,从而能够更多地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专业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等活动;也便于协会、经销企业和蒜农之间相互信息交流和沟通,仅2012年协会就组织了6次科技普及和技术下乡等活动;同时与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科院3所高校科研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
目前,温江大蒜专业协会已拥有大蒜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服务公司及储存龙头企业各1个,可带动农户7000多户,种植大蒜2.2万亩,年产干大蒜1.4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2亿元;年产蒜薹1.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708万元。
四进农家引佳话
为农服务到田头
鉴于温江区大蒜科技信息服务站是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组成部分之一,其网络连接千家万户,是为大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前哨阵地,温江区社以为农服务为己任,积极主动“贴”上去,紧紧围绕大蒜产业发展,提供直达田间地头的贴心服务。而这也在温江蒜农中,流传出区社和服务站工作人员四进村民家指导的佳话。
1月份是大蒜生长关键时期,永宁镇八角村四组农民毛令南家的蒜苗却出现了病虫害现象,在自己靠经验解决无效后,拨打了服务站电话。服务站立即会同高级农艺师刘天华到他家实地查看大蒜病症,教他如何用药消灭病虫害,同时动员他在下一季种植时采用人工除草,多用有机肥,既改善土壤结构又提高大蒜品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2月7日,服务站工作人员同农艺师胡树成再次来到毛令南的蒜田进行会诊,看到病虫害已有所好转,当即到毛令南家中,开出蒜苗治病处方。随后又驱车到村上的农资放心店购买了农药并告知使用方法。
3月2日,服务站工作人员第三次来到田间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蒜苗重新焕发生机。虽错过最佳救治期,但最终保住了近一半的蒜头。
9月7日,大蒜播种之际,服务站工作人员第四次来到毛令南家指导下半年大蒜的种植。一进门,毛令南就满脸笑容地告诉工作人员,他受灾的3分蒜地,今年产蒜300余斤,挽回了50%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帮助蒜农,区社和服务站根据大蒜产业需求,先后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区科协的专家、学者为当地种植户办了7期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还利用场镇赶集时间,举行大蒜防病和有机大蒜种植科普宣传活动,并借助媒体发布温江大蒜行情信息。开展田间为农服务19次,面对面引导农户开展“温江大蒜”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加强对农户生产技术支持,指导大蒜有机转换工作,提升大蒜品质。今年温江大蒜平均收购价达16元/公斤,居全国收购价之冠,亩均增收700元,区社和服务站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