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10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德青源再捧鸡蛋届奥斯卡:卖鸡蛋也卖能源


    全球蛋品行业最高奖——年度全球水晶鸡蛋奖,第二次颁给了北京的一家农业企业。昨天,从德青源公司传来喜讯,9月24日在南非开普敦闭幕的2013世界蛋品年会上,德青源从全世界的蛋品企业中脱颖而出,勇夺水晶鸡蛋奖。

    2008年,上海年会上,德青源因为成功的市场推广——打出了自己的鸡蛋品牌,首次摘得水晶鸡蛋奖,成为世界蛋品协会成立50多年来,亚洲唯一获得该奖项的蛋品企业。

    今年,德青源又因为杰出的环境保护和突出的社会责任——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能源化处理,从生产食品延伸到能源生产,二次夺冠,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家两次获得该奖项的蛋品企业。

    德青源,如何借助一枚小小的鸡蛋,名扬世界?

    蛋鸡中的“发电鸡”

    来到位于延庆县松山脚下的德青源生态园,远远地就能看到高耸入云的储气罐,白色的、绿色的,圆柱体的、球体的。一个养鸡场里,怎么会有这些跟养鸡不搭界的设备?

    “2009年,当德青源蛋鸡的养殖规模增加到300万只,废弃物的处理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企业负责人钟凯民介绍,这包括每天产生的212吨鸡粪,以及洗蛋、液蛋加工所产生的300吨废水。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养殖企业,解决了养殖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德青源也一样。开始养殖规模小的时候,鸡粪就由周边农户拉走,是上等的肥料。可当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一天产生的鸡粪堆起来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时候,周边的农户也处理不了,堆在那里,成了污染源,周边村民怨声载道。

    “厌氧发酵是一个成熟的技术,我们把它运用到蛋鸡场的粪便处理。”钟凯民说。2007年,德青源的沼气工程就开始产气。工程把鸡粪、废水混合发酵,每天产沼气1.5万立方米,除厂区自用外,还通过铺设地下管道,输送给距离厂区最近的水峪新村使用,村里500多农户是德青源清洁能源的第一批受益者。

    2009年,德青源沼气二期工程竣工。这一次,德青源利用沼气发电,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鸡粪为原料的沼气发电工程,将鸡粪转化成为清洁能源,每年可发电1400万度,输送到华北电网。

    “德青源的鸡不但能下蛋,还能发电,是蛋鸡中的‘发电鸡’。”周边村民笑说。

    母鸡“产出”天然气

    傍晚时分,做饭的点儿,来到延庆县张山营镇前庙村,不见一缕炊烟。推门走进农户韩书琴家,却饭菜飘香。“饭是用德青源的天然气做的!”韩书琴笑呵呵地说,“这天然气,比烧柴火干净,跟烧煤比没污染,比液化罐还便宜,火大、劲儿冲,还没味儿,好用着呢!”

    和韩书琴一样,作为首个试点村,从今年5月份开始,前庙村村民就陆续用上了德青源产的天然气。

    “沼气中甲烷的含量只有60%左右,我们对它进行提纯,使甲烷含量达到96%以上,也就是城市天然气的标准。”德青源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沼气提纯工艺中,德青源创新性地使用了聚酰亚胺膜,对甲烷、二氧化碳等进行分离。过去,这种材料只在航天领域使用,对飞机内的气体进行净化,而将其用于沼气天然气的生产,提纯效率大幅提高。

    德青源与北京市、延庆县合作,在周边村建设村级沼气站,并在每个村内铺设燃气管道,每天,德青源的专用运输车,把压缩燃气运送到村级沼气站,再通过村里的管道输进千家万户。今后,延庆县张山营镇28个村、康庄镇11个村的农户将全部用上德青源的沼气天然气。

    卖鸡蛋的也卖能源

    清晨5时,新发地市场一派繁忙景象,这里供应北京市场70%的蔬菜水果,但同时每天也产生200吨的有机垃圾。在中国,像这样的生鲜交易市场有4500家。

    中午12时,中关村全聚德烤鸭店,超过1000位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在此享受美味的北京烤鸭,但同时每天也产生1吨厨余垃圾。在中国,像这样的餐馆有350多万家,每年产生的餐厨垃圾超过4000万吨。

    傍晚17时,北京各处的环卫车将垃圾运往填埋场,在常住人口2000万的北京,每天的市政垃圾有2万多吨。这些,都将成为德青源生产清洁能源的原料。

    “利用我们的发电技术,可以把所有这些垃圾都转化成清洁能源。”德青源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德青源已经掌握了成熟的沼气天然气生产技术,实现了设备的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生产后,初始投资可以降低25%到30%左右。

    德青源和新发地合作的清洁能源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明年年初即将投产。届时,新发地每天200多吨的菜帮子、烂水果,将全部转化成天然气,供应市场里的运输车辆使用。

    “我们的梦想就是,未来农场,不仅拥有一家食品公司,还拥有一家能源公司。”钟凯民说,我们要持续地为更多消费者提供安全的绿色食品,同时,也为下一代人开启清洁能源的宝藏。

    (本文摘编自《北京日报》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